(北京化工大學 100029)
澧縣皮影是湖南常德皮影戲中的一支,據(jù)1993年的《澧縣志》上記載:“據(jù)藝人迭代相傳,宋末既有皮影戲班從事專業(yè)演唱活動。以后時興時衰,到中國共和國成立前夕,還有20多個戲班分散在全縣各地?!?。澧縣皮影多用于民間祭奠、還愿、敬神等活動。皮影戲的人物道白采用澧縣本地方言,唱腔則為荊河戲彈腔,在演出時,還需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極具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本文將從澧縣皮影戲的造型進行分析,分別從造型的特征、造型的圖案、造型的審美意蘊三方面進行研究。
澧縣皮影造型上的特點之一就是表現(xiàn)事物的完整性。澧縣皮影人型高約30厘米,整體呈現(xiàn)人物的側面形態(tài),臉為正側角度,身體多為側45度角,兩臂雙腳為正側角度。其雙臂組裝在身體兩側,但是身體表現(xiàn)的是側面,手臂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樣的長度。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和實際的透視是有偏差的,但著并不代表皮影制作人完全不懂人物的透視,只是不夠精準,不夠準確。這也正是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皮影制作不重視透視、實際的比例的準確性,而在于表現(xiàn)其他的形式:造型的完整性、花紋的裝飾性、人物的趣味性等。就像古埃及時期的繪畫,畫池塘里的魚不畫你所看到的樣子,而是將魚的側面平鋪于池塘之中方便接收者辨識這池塘里有魚。還有其固定程式“正面率”也是如此。
這種造型完整性的表現(xiàn)方式并不是由于不通曉透視、比例的錯誤認知而造成,而是作者故意的表現(xiàn)。中西方的藝術文化差距也體現(xiàn)在此,西方藝術重視理性,中方藝術重視感性。皮影形象的表現(xiàn)性與中國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在民間總以“團圓”、“圓滿”為好的意象。所以在皮影中總以完整的形象去展現(xiàn),但皮影戲的平面性也是皮影展現(xiàn)人物特定角度的局限性。
民間美術造型的概括性手法最突出的就是大膽取舍,所謂?。杭纯鋸垺⑻釤?,所謂舍:即省略、簡化,取舍就是揚棄、即揚其長、棄其短2。澧縣皮影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其概括性也顯現(xiàn)在人物造型上,其“取”體現(xiàn)在人物角色性格的提取以及夸張。像生、旦角色都是彎形環(huán)勾眉眼,而縱觀一些反派角色,則是把眉目夸大,挑眉瞪眼,或在臉上增加線條來表示強悍。其次“取”還體現(xiàn)在其皮影的顏色運用上,民間有一套相傳的口訣“紅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黃狠、灰貪、藍兇、綠暴、神佛精靈、金銀普照?!?。其“舍”體現(xiàn)在人物的臉部刻畫以及人物輪廓的簡化,澧縣皮影人物的面部是用陰刻的手法刻畫出鏤空的線條,簡潔明了。影人外部輪廓的簡化又與身體上繁復的花紋裝飾形成一種秩序之美。
鄧姝琳在《湖南皮影造型及藝術研究》一文中對湖南皮影造型的表現(xiàn)手法做了詳細歸納,她認為民間美術因為其代表的符號意象具有相通性,因此湖南皮影的造型語言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是所謂的程式化和套路化3.所謂符號,被認為是攜帶意義的感知,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蘇珊·朗格指出藝術作為符號的獨特性,就是“人類情感的感性形式呈現(xiàn)”。藝術的主導力量和意圖即是通過明晰的符號呈現(xiàn)人們的觀念4。澧縣皮影從制作初期就寄托著人類的情感表達、經過世代相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符號意象,分別體現(xiàn)在人物顏色的程式化和人物表情的程式化以及裝飾紋樣上。
澧縣皮影通過顏色符號也表達出一種共通的意識。在皮影中紅臉則代表忠勇俠義,多為正面角色,紫臉則代表堅毅剛烈、忠義老實,黑臉代表直率剛毅,英勇聰明,粉臉象征白叟,白臉象征奸滑兇險,多為反派,黃色則代表英勇還脾氣暴躁,藍色代表剛強陰險,綠色代表莽撞浮躁,金色代表仙人高人。
皮影頭茬通過夸張與藝術化,也形成了固定的形式。澧縣皮影的頭茬刻畫主要表現(xiàn)在眼、眉、口、鼻、胡須幾個部分。生角與花旦臉譜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文生眉形平直,武生則眉形立起。凈角、丑角人物面部輪廓突出、夸張,丑角眼眉成八字下斜狀,凈角眼睛向上吊起。
在影人的衣飾的造型上,能夠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身份、性別等角色特征。帝王將相、皇后貴族的服裝常使用蟒袍,男性服飾圖案為團龍或獨龍,女性則在蟒袍上描繪鳳凰圖樣。文官服飾紋樣常描繪為飛禽與海水波紋等,武將的裝飾圖案有龍、鳳、虎等。
“質樸與成熟”“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現(xiàn)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這可能是一種藝術變化規(guī)律,一種藝術家的返璞歸真5。皮影戲亦是兼具“質樸與成熟”這兩個特性的。質樸是民間美術的造型的天然秉賦,亦是民間造型的精髓所在,雖然澧縣皮影戲人物的花紋裝飾極其繁復,顏色也鮮麗多彩,但從澧縣皮影的主要造型表現(xiàn)題材(吉祥兆瑞題材、平安康寧題材、童話語言題材)來看,寄載著創(chuàng)作者與接收者質樸的審美感情,從心理上說,皮影通過民間藝人的地方曲調來訴說故事,簡單的敲擊樂器的配合演出,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質,也依舊是質樸無華的。其“成熟”又體現(xiàn)在造型的制作、符號意向的提取、寄托的地方民俗文化,演出的故事情節(jié)中。
皮影作為中國古老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傳播范圍極廣,在呈現(xiàn)出來的共性中又因地方風俗文化區(qū)別有著特殊性。澧縣皮影作為湖南皮影里的一個分支,展現(xiàn)了不同的風貌,承載著澧縣的風土人情,澧縣目前已經將皮影列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并定期巡演。本文通過對澧縣皮影的實地考察與分析,對其造型藝術的特征、圖案、審美意蘊進行了研究,揭示了澧縣皮影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
注釋:
1.李曉曉.有關湖南皮影民俗文化特征研究綜述[J].品牌研究,2018(04):199-200.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272.
3.鄧姝琳.湖南皮影造型及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蘇珊·格朗著,高艷萍譯.感受與形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48.
5.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