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敏[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預言》在何其芳的詩作中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方敬認為它預言了何其芳此后幾年的詩。其實何止是詩,何其芳后來的很多非詩作品也和它有關,例如研究者們在解讀該詩時一般都會引用的劇本《夏夜》和長篇小說《浮世繪》片段之一《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為理解這首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通過它們,不僅可以厘清詩中蘊含的獨特情感邏輯,還可以大致了解該詩賴以產(chǎn)生的真實事件——詩人那“不幸的愛情”及其結束之后詩人對它的再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如果說何其芳所經(jīng)歷的事件所產(chǎn)生的是一個由許多夢境搭建的精致而奇瑰的大廈的話,那么《預言》就是它的入口。
目前這個入口已經(jīng)被大致清理出輪廓,一些基本判斷也取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同:一、這首詩中“年輕的神”就是詩人自己;二、詩中等候“年輕的神”的女主人公是有其現(xiàn)實原型的,她叫楊應瑞,可以算是何其芳的堂表姐。當年二人在北平的夔州會館內(nèi)相遇,很快墮入情網(wǎng)。盡管有了以上解說,關于這首詩以及與其相關的何其芳的愛情經(jīng)歷仍然有值得追索之處:為什么楊應瑞一開始追求何其芳時,他要裝扮“年輕的神”,真的如《夏夜》里齊辛生(何其芳的化身)所說,是怕自己因為接受一個女性的愛而失去“永久的青春”嗎?如果這是何其芳的真實意思,又如何理解方敬所暗示的此前何其芳對于一個“倩影,一個綠色的背影”的愛戀?何其芳為什么后來又接受了楊應瑞?
至少在1931 年楊應瑞對何其芳示愛的初期,何并未打算接受楊,只是將這種感情視為一種“好意”。何其芳之所以要裝扮成冷漠的“年輕的神”,一個重要原因應該是他當時愛著另一個人。據(jù)方敬《散文的芽》中所說,1930 年下半年何其芳在清華大學的短暫經(jīng)歷中,曾經(jīng)選修朱自清的“高級作文”課。在學習期間他曾寫了一篇散文《南寄》,“遙遙有所憶,憶江南、憶吳淞的人兒而有寄語之情”,得到了朱自清的贊賞。何其芳寫信將這件事告訴了方敬,還問方這篇《南寄》是寄給誰的,方則回以本文上面所說的“倩影,一個綠色的背影”。這個“綠色的背影”是誰?
司馬長風《何其芳的〈夏夜〉》中曾記載一個坊間流傳的說法:何其芳曾熱戀沈從文的妹妹,“但無結果而終”。司馬長風還認為,何其芳《夏夜》中的女主人公狄玨茹和沈從文之妹有關,這個劇本說明何其芳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到山東萊陽教書,“愛情的創(chuàng)傷似仍未痊愈”。他顯然是誤讀了《夏夜》——這個劇本后注明的寫作時間地點為1933 年的北平,其時何其芳還在北大就讀,并未到萊陽。狄玨茹的原型應該另有其人。
何其芳在《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你怎樣來到延安的?”》中曾說,自己在北平的那幾年人際接觸非常少,只有“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一個被棄的少婦,一些迷失了的知識分子”而已。這個“被棄的少婦”也出現(xiàn)在何其芳的詩《我們的歷史在奔跑著》中。詩中寫道:作者的姐姐的一個女朋友,父親在清朝是一個小京官,在民國時期是頑固派。后來這位父親一直到自己回老家時,才把這個“女朋友”交給幼年時許配的人家,她才得以在北平上學。在上學期間,這個“女朋友”被同學介紹給一個男子,于是從未婚夫家中逃出,和男子一起私奔到日本度蜜月。但是后來她被男子拋棄了,于是回到北平生孩子,窮苦地在會館里獨自撫養(yǎng)孩子。這位“女朋友”也曾求助于自己的父親,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她父親還將準備給她的遺產(chǎn)捐給了寺廟。后來她又和一個小職員結了婚,又生下一個孩子,但那個小職員最后也拋棄了她。
除了這首詩,在何其芳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隱約發(fā)現(xiàn)這個被棄的少婦的影子。在《扇上的煙云(代序)》中作者描畫了一個在夢中未曾看見面容,而有著“白色的花一樣的嘆息”的人,而“夢中彩筆”給作者顯示的那行字“分明一夜文君夢,只有青團扇子知”則可以幫助讀者揭開這個人的身份: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盡人皆知,何其芳既然以卓文君來比擬這個女性,則其人應該是一名“思婦”甚至有“私奔”經(jīng)驗——這正和前文的那位“女朋友”的經(jīng)歷相吻合。
司馬長風關于狄玨茹原型的身份的判斷是錯誤的,但他的文章確實為進一步確定方敬文章中的“綠色的背影”究竟是誰提供了契機:這個姑娘應該就是沈從文的妹妹沈岳萌。查1929 年何其芳和方敬在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讀書期間,沈從文正在此任教,當時在他身邊的唯一的妹妹就是沈岳萌。她出生于1912 年,是沈家九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稱沈從文為“二哥”。沈從文發(fā)表于1925 年11 月19 日《晨報副刊》第1400 號上的小說《玫瑰與九妹》中“嬌縱的九妹”就是以她為原型的,此后在沈從文的許多作品中也都可見到她的影子,不必贅述。1921 年沈從文在湖南芷江期間,其母和九妹變賣完家產(chǎn)后即來與他同??;1923 年沈從文赴北京,至晚到1927 年5 月,她們兩人又來京依其而居。此后沈從文輾轉(zhuǎn)于上海、青島,重回北平求職乃至后來到昆明,沈岳萌基本上都跟他在一起,直到1945 年3 月她因病被送回湖南老家。
在何其芳就讀于中國公學期間,沈岳萌也曾在該校旁聽。1929 年11 月4 日沈從文曾致信胡適云:“從文有妹,想在中公不求學分、不圖畢業(yè)、專心念一點書,作為旁聽生……”這里的“妹”就是沈岳萌。
在中國公學的何其芳和沈從文、沈岳萌也確有交集。方敬在《詩人與小說》中除了記敘何其芳曾寫信向沈從文請教小說創(chuàng)作方法外,還有如下描述:
一次,在教學樓旁布告欄前,有個同學對我們側(cè)面微指一個正在款步而行的人,輕聲說:“那就是沈從文先生?!薄撕螅覀兙统T谛@里看見他,往往還帶著一個年輕女孩子,后來知道那就是他的妹妹。她有時還到我們班上來旁聽課,傍晚時分,兄妹二人常散步到離校不遠炮臺灣一帶,久久并坐在黃浦江的長堤邊。
能見到沈從文兄妹二人“常散步”“久久并坐”,說明觀察者們對被觀察者的注意程度之高。此時的何其芳對沈從文的妹妹產(chǎn)生愛戀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司馬長風所說的熱戀,恐怕也只是暗戀,并沒有明確的既成事實——無法想象只愿意跟沈從文寫信交流,甚至讓沈?qū)⒒匦欧诺絺鬟_室而不直接見面的何其芳會大膽地公開追求沈岳萌。目前也沒有其他有力的材料證明他有過這樣的行動。
但即便只是一個暗戀的對象,沈岳萌對于何其芳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是不應該被低估的?!额A言》集中另一首名作《愛情》或即與沈岳萌有關。詩中寫道:
南方的愛情是沉沉地睡著的,
它醒來的撲翅聲也催人入睡。
……
北方的愛情是警醒著的,
而且有輕趫的殘忍的腳步。
按何其芳自己所說,這些句子都是夢中所得。然而,若根據(jù)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將其視為他對自己感情經(jīng)驗的實寫亦無不可。所謂南方的愛情即指涉沈岳萌,而北方的愛情當然就和楊應瑞有關了。至于《預言》一詩,沈岳萌的影響雖然是潛在的,卻是確定無疑的。何其芳在為《刻意集》寫的序中曾經(jīng)描述自己和楊應瑞戀愛之前的狀態(tài):
我那時唯一可以驕矜的是青春。
但又幾乎絕望的期待著愛情。
他這時所期待的愛情應該是來自沈岳萌,但它看起來又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他的“驕矜”——他在不止一處用類似的詞匯描述過自己,在《預言》中即有“驕傲的足音”一語。很明顯,在與楊應瑞的關系中,驕傲也成為他裝扮“年輕的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驕傲包含了從價值觀來看互相對立的兩種含義:一方面它可以指因為地位或成就而產(chǎn)生的過當?shù)目粗刈晕彝瑫r輕視其他人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將某種成就或地位進行自我歸因時產(chǎn)生的正面的心理體驗。何其芳的“驕傲”從何而來?又是何種含義?
在何其芳現(xiàn)有的各種傳記材料中,很難發(fā)現(xiàn)在和楊應瑞戀愛之前足以使他感到驕傲的任何具體事件或成就等。與其說何其芳所自稱的驕傲是一時一地的情緒表達,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或個性——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相對穩(wěn)定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的特征。然而,對何其芳的驕傲進行這種說明似乎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反而帶來了也許是更有難度的問題:何其芳的“驕傲”個性又從何而來?
何其芳的“驕傲”和沉默密切相關。他在《嗚咽的揚子江》中曾明確表示:“我不是在人面前沉默得那樣拙劣,被人誤會成冷淡驕傲,便是在生疏的人面前吐露出滔滔的心腹話,被人竊笑?!彼某聊瑒t來源于從小時就有的“寂寞”:
我時常用寂寞這個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種意味,那種境界和那些東西了,從我有記憶的時候到現(xiàn)在。我懷疑我幼時是一個啞子,我似乎就從來沒有和誰談過一次話,連童話里的小孩子們的那種對動物,對草木的談話都沒有。一直到十二歲我才開始和書本說起話來,和一些舊小說。我時常徘徊在鄰居的親戚家的窗子下,不敢叫一聲,不敢說出我的希望,為著借一本書。
他在《解釋自己》中還真誠地描述過自己幼年不幸的家庭:富有而吝嗇的父親因為母親偶爾的花費而大發(fā)雷霆;已經(jīng)進入民國時期,祖父還認為帝制和科舉都會恢復并因此強迫他閱讀那些古老而乏味的書籍。這種痛苦經(jīng)驗顯然直接影響了他后來的精神狀態(tài)——直到十八歲時,他還經(jīng)常跑到黑夜的草地上獨坐以壓抑那不可抵抗的寂寞的感覺……盡管宇田禮并未提供他判定何其芳有精神病遺傳血統(tǒng)的證明材料,何童年時期的非正常狀態(tài)仍然使人想到孤獨癥(Autism),或者更具體地說是高功能性孤獨癥(High-functioning autism)。對于孤獨癥患者來說,由于和他人交流困難而造成的沉默可能會被從社會常規(guī)的角度理解為冷漠與高傲;而在受到外部世界的傷害時,他們的冷漠、高傲也很容易成為一種保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防衛(wèi)機制。在散文《街》中,他曾這樣描寫自己就讀的學校發(fā)生驅(qū)逐、挽留校長風波后他被學校開除的感受:
以十五歲的孩子的心來接受這種事變,我那時雖沒有明顯的表示憤怒或憎惡,但越是感到人的不可親近,越是感到自己的孤立。對于成人,我是很早很早便帶著一種沉默的淡漠去觀察,測驗,而感不到可信任了。
他并不是真的驕傲:
你若是用冷眼拂上我的身,
你會驚訝,我滿身的驕傲之棱;
但你若是
把眼睛轉(zhuǎn)成朋友似的相親,
我會比你的眼光還要溫馴。
也就是說,除了不愛楊應瑞外,從童年時期就有的人際交往困難,可能是何其芳最初想拒絕楊的又一個內(nèi)在原因,瓦雷里的《年輕的命運女神》也許給了他一種“裝神”的拒絕方式。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預言》中那“驕傲的足音”。
但這樣的解釋仍然稍嫌其“隔”:一個正當青春的男性竟然會因為一段明知無望的愛情而拒絕來自現(xiàn)實的追求?一個孤獨癥患者不是應該更易于接受來自別人的溫暖嗎?何其芳最初對楊應瑞的冷淡也許還有另外的原因:此前他可能受到過和愛有關的傷害(當然不是指他對于沈岳萌的愛戀),這可能進一步加強了何其芳在愛情面前的冷漠與戒備姿態(tài)。
何其芳很早就有過愛的經(jīng)驗。他在《我想談說種種純潔的事情》中曾經(jīng)描述過自己的“最早的愛情”;他沉默地愛著一個女孩子,喜歡為她做一些小事情;雖然女孩子沒有回答,甚至沒有察覺,但他覺得自己的愛情已經(jīng)如“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樣圓滿”了。不過應該說明的是,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1942 年,何其芳這位最早的愛人已經(jīng)成了一個母親——也許她就是何其芳散文《弦》中那位“驕傲而又憂郁的獨生女”,曾和何其芳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而又常折磨著他小小的心靈的“童時的公主”。但這個經(jīng)驗總的來說是不具備太強的傷害性的。
在何其芳的作品,尤其是到延安之前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物象是白色的花朵:《昔年》中有“開過兩三朵白色的花”;《秋海棠》中有“白色的小花朵”;散文《夢后》里有“園子里一角白色的花”;《燕泥集后話》中有“一些溫柔的白色的小花朵,帶回去便是一篇詩”“我們仿佛拾得了一些溫柔的白色小花朵”;《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你怎樣來到延安的?”》中有“從前,一片發(fā)著柔和光輝的白色的花”……
作品中的物象并不必然和作者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直接相關并產(chǎn)生意義,但當物象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并總是承擔重要的意義功能時,它對于作者來說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它所出現(xiàn)的文本語境、語義,就有可能得到它和作者相關聯(lián)的方式了。詩歌《昔年》中的“三兩朵白色的花”不是實寫,是何其芳對童年的自己的擬物——一株安靜生長的植物所開的,指涉他童年時期的某些實際發(fā)生過的或者想象性的事件?!肚锖L摹分袕奶焓故种缚p中漏出的白色小花朵則是用來比喻天上的星星的,其意義功能較弱。在散文《夢后》中,敘事者在一個夜里正面對一個即將遠嫁的“幽伴”,發(fā)現(xiàn)由于園子里一角白色的花的照耀使得景物“清晰如晝”。這里的花當然也不是實寫,而是指向和“幽伴”同時出現(xiàn)的另一種回憶、想象或潛意識。在《燕泥集后話》中,白色的小花朵被形容為“溫柔的”并和作者“過去的情感”直接相關,這些花朵還導致了他某些詩作的產(chǎn)生。在《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你怎樣來到延安的?”》中,“一片發(fā)著柔和光輝的白色的花”是何其芳在結束自己的“夢中道路”之后對“夢”的內(nèi)容的描述,指涉的當然也是此前他的某些交往對象或者對于這些對象的想象。
如果將以上這些“白色的花朵”的使用方式疊加然后提取它們的共同點,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基本都是指向何其芳在小時候的某種實際經(jīng)驗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想象。再參考何其芳童年時的不幸生活經(jīng)歷,不難推斷,這些溫柔、美麗并散發(fā)著光芒的物象是和女性密切相關的,而且它指涉的女性可能并非只有一個。但關于何其芳小時的愛情(如果那可以被稱為愛情的話)的材料實在有限,除了上面提及的關于那位“公主”的以外,坊間還流傳著他在萬縣讀書期間和一位國文老師的女兒的故事。據(jù)說,該國文老師愛惜何其芳的才華,不僅將其原名何永芳改為現(xiàn)名,還有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但是被他婉拒了?但即便這個故事是一個真實事件,也只能說明當時的何其芳多么受人歡迎而已,仍然不能從中發(fā)現(xiàn)傷害性因素。那么,在何其芳身上還發(fā)生過什么?
在《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中,何其芳的化身歐陽延陵說,在第一次人世給他巨大的創(chuàng)傷的十五歲時他完全歸順了繆斯,那在他童時便撫慰過他卻幾乎被他少年時的粗魯所驚走的女神。這里的繆斯當然是指文學。眾所周知,何其芳大約在十二歲開始逐漸領悟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魅力,到十五歲時因為學校風波受到牽連被開除,所謂“巨大的創(chuàng)傷”當即指此而言。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才皈依新文學。那么《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中所說的“童時”大概就是何其芳十二歲左右或稍前一些時候,那么在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差點驚走“繆斯”的他的“少年時的粗魯”又是指什么?
何其芳曾經(jīng)的同學甘永柏在《讀遺詩 憶故人——懷念何其芳同志》中記述,當年何其芳在萬縣第一高小讀書時,有一所女子蠶桑學校與該校相鄰。有一次第一高小校園內(nèi)出現(xiàn)了一份書寫潦草的詩稿,是兩首用了生僻的典故,很晦澀的七律。學生們圍觀、議論,卻猜不透詩中的含義。何其芳走過來說:“這是兩首愛情詩,傾訴對于可望而不可即的芳鄰的思慕?!彼脑捯鹆送瑢W們的大笑。這個故事值得深究。故事中的兩首詩的作者應該不是萬縣第一高小的一般學生,也不是隔壁蠶桑學校的學生——寫作七律對小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對于一般的蠶桑學校的女學生來說自然也很困難。再者,她們作為半封建社會中的女性,寫作這樣的情詩去吸引小學生(盡管可能有的學生已經(jīng)成年)的注意,其可能性是極小的。甘永柏之所以未交代詩的作者,有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知道但是不想明說。一個合乎情理的猜測是:何其芳就是這兩首詩的作者——已知慕少艾的何其芳具有相當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基礎,在私塾內(nèi)學寫過試帖詩,有能力完成八句一首、對仗工整的律詩,而同學們聽完他的解釋后的大笑給他帶來的心理壓力也足以讓他產(chǎn)生拋棄文學、詩歌的想法。
如果以上推斷為真,那么這件事當然是何其芳的一次愛的挫折。這樣的挫敗經(jīng)驗有可能導致他產(chǎn)生自己的愛情確實發(fā)生得過早,會招致嘲笑的自責心理并因此在現(xiàn)實的愛情到來時表現(xiàn)出冷漠與退縮的傾向。在劇本《夏夜》中,何其芳通過齊辛生之口指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缺少了一些而又排列顛倒了一些”車站(這些車站包括:溫暖的家庭、良好的學校教育、友誼與愛情、事業(yè)與偉大的休息)。他缺失的顯然是溫暖的家庭以及良好的學校教育,而被排列顛倒了的就是友誼與愛情。在他看來,愛情是應該發(fā)生在良好的學校教育之后的。這種經(jīng)歷和自我認知應該就是他認為自己有“很沉重的病”“無救的病”“無救的靈魂”的根源。同時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在女方也許都沒有察覺其“最早的愛情”的情況下,他認為自己的愛已經(jīng)圓滿;為什么他愛過沈岳萌,卻沒有留下向她直接示愛的任何證據(jù):因為他覺得停留在想象中的愛情才是恰當?shù)摹踩?,而現(xiàn)實中的愛情則是錯誤的、危險的。他對于現(xiàn)實的愛是如此畏懼,以至于當他面對楊應瑞的追求時竟然覺得自己像一條快要沉沒的三桅船!而當他經(jīng)歷痛苦掙扎最終選擇和楊應瑞分手后,他對她的愛才真正達到了使自己感到舒適的狀態(tài)——想象的而不是現(xiàn)實的。由此讀者也可以進一步理解何其芳這首詩歌的題目“預言”的另一層,也許是最基本的含義了:詩人知道自己的個性,一開始就預感到自己和楊應瑞的愛情注定是要失敗的。
然而,何其芳后來還是接受了楊應瑞。為什么?《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最后的兩句詩可以為這個問題提供參考答案:
在你眸子里我找到了童年的夢,
如在秋天的園子里找到了遲暮的花……
《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是一篇很奇特的作品。它本是長篇小說《浮世繪》的第三部分,但它一上來卻是歐陽延陵為藝術辯護,認為藝術應該獨立于宗教之外的演講——這反映了當時何其芳對于文藝的見解。接下來歐陽延陵又開始朗誦一篇抒情散文《遲暮的花》,這才進入整部作品的主體部分。小說中的歐陽延陵也是以何其芳為原型的——《浮世繪》的第四部分《歐陽露》中的主人公歐陽露介紹的歐陽延陵的經(jīng)歷,正是何其芳和楊應瑞戀愛經(jīng)過的一部分。在散文《遲暮的花》中,敘事主人公所描繪的,在一個秋天,一個荒廢的園子里正在對話的兩個老年人,也是以何其芳和楊應瑞為原型的——他們談論的正是當年(作品中是二十年前)何、楊相遇相戀的某些經(jīng)過以及他們分別后的思念與渴望。也就是說,這篇散文是何其芳想象的他和楊應瑞在二十年后再相遇時的情景。如果可以把《浮世繪》視為何其芳的夢,那么《遲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其中的抒情散文《遲暮的花》則是夢中之夢。何其芳在該文結尾寫下的那兩句詩,有助于理解當年他和楊應瑞的關系。它告訴讀者:何其芳之所以接受楊應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她的眼睛里找到了他童年的夢想。
何其芳《畫夢錄》中的《墓》一文可以為這個判斷提供旁證。這篇作品與詩歌《花環(huán)——放在一個小墳上》有密切關聯(lián):兩位女主人公都是夭亡的少女,她們的名字發(fā)音一樣,字形相近。她們應該與何其芳對于小時候的女性的記憶有關,可能仍然是以前文提到的那位“童時的公主”為原型的,當然更可能是某些記憶的疊加——那位“公主”應該并未夭亡,而何其芳的三個姑姑中的前兩個都是早逝了的。無論原型究竟是誰,《墓》和《花環(huán)——放在一個小墳上》中被虛構出來的女主人公都充滿了無比純潔的氣質(zhì)。在《墓》中,男主人公雪麟(何其芳的又一個化身)向女主人公柳鈴鈴交代自己曾經(jīng)愛過的三個女孩子:“一個穿白衫的玉立亭亭的;一個秋天里穿淺綠色的夾外衣的;一個在夏天的綠楊下穿紅杏色的單衫的?!彼€說:“穿白衫的有你的身材;穿綠衫的有你的頭發(fā);穿紅杏衫的有你的眼睛?!?/p>
由于材料的缺乏,我們無法確定當年楊應瑞和何其芳交往時的穿著。但和這個女孩子同時出現(xiàn)的季節(jié)——夏天,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她的身份。通過對夏天在何其芳其他作品中出現(xiàn)的語境、語義的分析,基本可以斷定“穿紅杏衫”的就是楊應瑞 。夏天在何其芳作品中是有特殊意義的:在《夢中道路》和《刻意集》的序言中,作者都指出自己的愛情發(fā)生在一個“郁熱的多雨的”夏季,詩歌《雨天》《羅衫》《夏夜》以及劇本《夏夜》、小說《歐陽露》等作品中的夏天也都指向他和楊應瑞交往的特定時間節(jié)點。
在這個推論的基礎上再來審視散文《墓》中的“穿紅杏衫的有你的眼睛”和《遲暮的花》中“在你眸子里我找到了童年的夢”這兩句具有互文性關系的文本,就可以明白,當初何其芳之所以接受楊應瑞的“好意”“愛情”,主要還是因為在她眼睛里發(fā)現(xiàn)了小時候愛戀的對象的影子。也就是說,那直接促成了《預言》的誕生并使何其芳詩歌藝術達到成熟階段的“不幸的愛情”,源于詩人對于童年的愛的記憶。
①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9—50頁。方敬(1914—1996)是重慶萬州區(qū)人,與何其芳是同鄉(xiāng),1929年兩人同時進入在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預科讀書,同時他還是何其芳的妹夫——他夫人何頻伽是何其芳的妹妹。
②《夏夜》創(chuàng)作于1933年,后來收入1938年10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刻意集》?!哆t暮的花(歐陽先生的演講)》最初發(fā)表于《文季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
③參看〔日〕宇田禮著,解莉莉譯:《沒有聲音的地方就是寂寞:詩人何其芳的一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19頁。另據(jù)賀仲明的《喑啞的夜鶯——何其芳評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中所說,何其芳和楊應瑞分手主要是因為雙方的家長都反對他們結合,同時女方可能也有軟弱或不專一之處。參看該書66—67頁。又,根據(jù)何其芳劇本《夏夜》以及小說《歐陽露》等作品中的相關描述,則可以大致還原出一段和以上說法并不完全一致的何與楊之間關系的始末:在楊應瑞追求何其芳之前,楊的一個年輕的親戚已經(jīng)對她表達了傾慕之情,她也對這位年輕的親戚作了某種許諾。在何、楊開始戀愛后,這位年輕的親戚突然回到北平,和楊發(fā)生爭執(zhí)后服毒自殺(未遂)。何其芳的感情受到極大傷害,在分分合合幾次后最終和楊應瑞分手,楊則和那位年輕的親戚結了婚。
④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6—57頁。
⑤司馬長風:《何其芳的〈夏夜〉》,《新文學史話——中國新文學史續(xù)編》,南山書屋1980年7月初版,第218—219頁。
⑥⑦???????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364頁,第73頁,第144頁,第254頁,第434—436頁,第260頁,第421—422頁,第215頁,第220頁。
⑧1927年5月25日沈從文創(chuàng)作了小說《柏子》。在沈從文自存小說集《八駿圖》中《柏子》文后有題識云:“在漢園公寓三小時寫成,時正流鼻血,捂著鼻子寫,寄過圣陶編的《小說月報》,得稿費十三元。母親在吐血,買藥一瓶?!庇纱丝芍@時沈從文的母親和妹妹已經(jīng)來到北京。參看吳世勇編《沈從文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頁。
⑨《沈從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頁。
⑩方敬、何頻伽:《何其芳散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1—62頁。文中的“我們”指方敬和何其芳,省略號為張傳敏所加。
?尹在勤認為,在何其芳和楊應瑞戀愛結束后,還有一位姓沈的姑娘曾經(jīng)熱烈追求過何,但何未做出反應(參看尹在勤著《何其芳評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頁)。如果此“姓沈的姑娘”是沈岳萌,那么尹所描述的這段感情的發(fā)生時間及何其芳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
?何其芳除了在不同作品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暗示自己和楊應瑞的戀情時經(jīng)常提及自己的“驕傲”,在《我和散文(代序)》中也曾稱“我的驕傲告訴我在這人間我要找尋的不是幸福。正是苦難”“使我輕易的大膽的寫出那句話來的是驕傲”“對于人間的不幸與苦痛我的驕傲卻只有低下頭來變成了憤怒和同情的眼淚”(《何其芳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頁,第243頁,第243頁)。
?何其芳:《一個平常的故事——答中國青年社的問題:“你怎樣來到延安的?”》,《何其芳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4頁。
?〔日〕宇田禮著,解莉莉譯:《沒有聲音的地方就是寂寞:詩人何其芳的一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8頁。
?何其芳:《何其芳全集》第6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頁。
?賀仲明:《喑啞的夜鶯——何其芳評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頁。
?易明善、陸文璧、潘顯一編:《何其芳研究專集》,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頁。在另一個故事版本中,詩是女子蠶桑學校的學生扔到萬縣第一高小以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的,詩中的典故用的是《詩經(jīng)》中的《將仲子》——一首以女子對情人的口吻寫成的詩。參看賀仲明:《喑啞的夜鶯——何其芳評傳》,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頁。
?根據(jù)方敬所說的“倩影”“一個綠色的背影”推斷,“穿綠衫的”應是沈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