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怡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他一生重視禮樂教化并躬身力行,強調(diào)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心,《論語》不僅充分的體現(xiàn)著孔子的音樂觀,也體現(xiàn)著儒家音樂思想。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栋速罚?/p>
這句話說的是音樂的表現(xiàn)要適度,情感與表現(xiàn)都要符合“中和”的音樂審美。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栋速?
《韶》是舜時的宮廷樂舞,《武》是指武王樂,當時齊國很流行《韶》樂。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認為“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也。”
孔子認為音樂的“美”與“善”,即藝術(shù)標準與社會標準要統(tǒng)一,“盡善盡美”指音樂不止好聽,而且還應(yīng)講究“仁德”。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陽貨》)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衛(wèi)靈公》)
孔子認為要推行《韶》和《舞》,因為鄭聲太過淫靡。這里的“鄭聲”表應(yīng)當與其他文獻中所提到的“鄭衛(wèi)之音”相同,清代程樹德《論語集釋》中對于“鄭聲淫”也有考證。孔子認為這是靡靡之音,不符合儒家的音樂審美,擾亂了雅樂的秩序。從“為邦”的前提出發(fā),孔子提出了“放鄭聲”的樂教主張,告誡弟子要遠離鄭聲。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玻壢缫?,繹如也,以成。”(《八佾》)
“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孔子的樂教為樂乃至一切藝術(shù)作品開創(chuàng)了評鑒標準的先河,這兩句向人們展示了美好音樂如何讓人難以忘卻。孔子認為好的音樂演奏應(yīng)該可以思見作者的志向、情操、動機,想象其為人的態(tài)度、處事風格、精神品質(zhì)??梢钥闯鲆魳方逃且浴氨M善盡美”為標準,以培養(yǎng)出能夠表演這樣音樂的人為目標的。
子之武,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保ā蛾栘洝罚?/p>
這句話是說君主學習了禮樂就會愛護人民,老百姓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揮。說明孔子的樂教也指向社會大眾,以成為民俗為目標?!抖Y記·經(jīng)解》中的:“人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廣博易良,樂教也?!闭f明孔子認為樂教可以使人民豁達、平易和善良。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短┎罚?/p>
樂教在孔子的音樂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人思想的啟迪應(yīng)該以禮為依據(jù),從詩開始,由樂來完成。可以看出人才的培養(yǎng)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沒有了仁德,有禮的規(guī)范、有樂的教養(yǎng)又能怎么樣呢?孔子認為對音樂的學習和接觸的先決條件是“仁”,這也是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社會的基本道德。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保ā栋速罚?/p>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為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
孔子一生極其重視禮樂教化并一生積極躬行,認為需要以禮節(jié)樂?!墩撜Z》中這兩段話是說季氏在家里欣賞八佾舞;仲孫、叔孫、季孫僭用天子之禮,在祭祀時唱著《雍》。這兩種行為是亂政之舉,不符合禮樂制度,所以他才表示忍無可忍。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道義作為目標,以道德作為依據(jù),以仁依托,游憩于六藝之中。孔子的“禮樂治國”的思想中,樂主內(nèi)心、禮主外體,禮樂結(jié)合??鬃诱J為只有在音樂上有所成就才能成為一名君子。
孔子為儒家的音樂美學觀點奠定了基礎(chǔ),《論語》中的音樂思想還需要結(jié)合《史記》等典籍完善??偟膩碚f《論語》中這些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封建時代音樂思想的發(fā)展趨勢,對我國音樂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