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哈爾濱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抗戰(zhàn)救亡歌曲以上海擁有近代中國新音樂搖籃、傳唱中心源之得天獨厚條件為基地,吸收了新音樂的全民性、大眾性的特點,積攢了充沛的民族救亡悲憤的激情,將西方音樂進行曲曲調調配,演繹出時代的金曲??谷站韧龈枨饕匀嗣褚罂谷站韧?、向往光明等題材為主,歌曲情緒大多明快、昂揚、歌詞通俗,具有號召力,歌曲得到了廣泛流傳,其盛況可謂“有人處,即有抗戰(zhàn)歌曲”。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依靠武力在百日內迅速侵占我國東北三??;1932年又爆發(fā)了一二八淞滬戰(zhàn)爭,隨著日本侵華野心的進一步彰顯,卑劣的行為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慨,中國共產黨領導群眾發(fā)動了抗日救亡運動,音樂被認為是響應當局提出的“精神總動員”口號的最有力的表現(xiàn)。音樂界的愛國音樂家紛紛拿起筆譜寫出抗日救亡歌曲,人民群眾用激昂的吼聲表達對民族救亡的吶喊,救亡歌曲的創(chuàng)作為抗日救亡的開展提供的必要的條件。愛國歌曲最早起于1931年11月黃自的《抗敵歌》,這首是在“九·一八”刺激下創(chuàng)作的雄壯歌曲。聶耳繼黃自以后是創(chuàng)作救亡歌曲曲譜最多、最重要、最活躍的一位作曲家,聶耳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創(chuàng)作了不下30首的歌曲,其中完全以救亡為主題的有《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自衛(wèi)歌》等。其中《義勇軍進行曲》(電影《風云兒女》)是這個時期聶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田漢作的歌詞在悲壯中充滿希望,聶耳譜寫的樂曲穩(wěn)健而有動感,歌曲生動地表現(xiàn)了各階層群眾為祖國而戰(zhàn)斗的精神以激昂的氣概吹響了團結抗日的嘹亮號角,唱出了時代曲的最強音,歌曲的廣泛流傳迅速在抗日烽火越燒越旺的中國大地上流傳開來,這首進行曲后來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聶耳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除了少數抒情的歌曲外,他的大多數作品幾乎采用了完全的西洋音階,既吸取了外國音樂的因素,又充分運用中國民間風格的旋律來體現(xiàn)民族性。他既向已有的音樂文化學習,又從他本身的生活中去體驗。因此,他的歌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緊緊抓住了處于黑暗年代中尋求希望的民眾的心,被大眾喜愛和演唱,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隨后有不少愛國音樂家也創(chuàng)作了抗日救亡歌曲,歌曲的傳唱發(fā)揮了更有影響力的作用。
1934年,全國范圍救亡抗日的群眾運動漸漸走向高潮,為了進一步推動群眾愛國斗爭的發(fā)展,“左翼”音樂工作者組織了一大批具有較大影響的救亡歌詠團體——“民眾歌詠會”、“怒吼歌詠社”等。至1937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50多個歌詠團體參加的“國民救亡協(xié)會”。蘇州、北平、杭州、桂林等城市的歌詠團更是不勝枚舉。這眾多的歌詠團體在各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無以計數的救亡音樂活動。如救亡演劇隊、青年戰(zhàn)區(qū)服務團、兒童抗戰(zhàn)宣傳隊等,他們奔赴全國各地,不僅用歌聲進行傳播,還幫助了當地組織起了眾多的歌詠社團,使救亡歌聲遍布全國。與此同時,這些抗日救亡歌詠社團利用廣播、報刊報道和出版歌頁、歌集等媒介的宣傳方式,擴大了抗戰(zhàn)音樂的影響。他們到電臺進行現(xiàn)場演唱,當時有官辦和民營的電臺,如上海的“交通”、“市政府”、“中西”等先后開展了救亡歌曲的專題節(jié)目。報刊如《救亡日報》、《生活知識》、《生活日報》等,除廣泛報道當時的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外,還刊載了一系列對抗戰(zhàn)音樂活動的文章。這些媒介以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優(yōu)點促進了抗戰(zhàn)歌詠運動的迅速開展。其中群眾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民眾歌詠會”是第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救亡歌詠社團,該社團成立于1935年2月,由一部分愛國學生、民眾自發(fā)組成,成立之初成員約90余人,后來冼星海、麥新等人成為該社團的骨干?!懊癖姼柙仌焙芸彀l(fā)展壯大,并在香港、廣州等許多城市建立分會,1936年,該組織的成員擴大到1000余人,主要以教唱愛國抗戰(zhàn)歌曲為主。據香港1936年6月16日《生活日報》報道,上海青年會“民眾歌詠會”于6月7日上午10時在西門公共體育場舉行第三屆大會唱中,參加的會員有七百多人,而前來聆聽大會唱的聽眾則達五千余人,其中不但有工人、學生、商人和士兵,還包括眾多的電影明星,可謂是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空前集會?!耙弧ざ艕蹏鴮W生運動”和1936年“西安事變”以后,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全國各中小學校乃至政府機關、海外愛國同胞中,像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了起來。由于中小學校音樂教育的不斷提高和經過音樂訓練的專業(yè)音樂教師的努力下,中小學歌詠活動已經逐步從課堂發(fā)展到社會。當時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學校中的歌詠活動進行得非?;钴S。各大??圃盒R约爸行W,都已經具有較高水平的業(yè)余合唱團,除此之外還經常在一部分城市舉辦中小學的抗日救亡歌詠比賽。從此以后,群眾性更加廣泛的愛國抗日救亡運動,逐漸在社會各階層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
抗日救亡運動對中國人民的抗日運動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直接促進了富于時代氣息的、戰(zhàn)爭性的歌曲等體裁的形成和成熟,推動了歌曲大眾化、民族化的探索,并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的愛國音樂家。同以往相比,此時期的音樂社會主體統(tǒng)一,服務對象特定,創(chuàng)作目的明確,主要是為了大眾歌詠及大眾接受,歌唱表演居于其次,因此音樂作品的風格主要以嚴肅音樂為主,其體現(xiàn)的美學價值相近,雖在通俗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但仍處于期待的情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