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春 趙 芳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萬象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浙江 麗水 323000
本文對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十味溫脾湯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9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CAG患者13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66例。對照組男29例,女37例;年齡31~75歲,平均55.24±8.47歲;病程8個月~16年,平均8.24±1.39年;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輕度27例,中度26例,重度13例。治療組男30例,女36例;年齡29~76歲,平均55.19±8.53歲;病程7個月~19年,平均8.18±1.68年;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輕度26例,中度25例,重度1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的西藥進行治療,主要包括雷貝拉唑[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91,20mg/次,2次/天]+克拉霉素(江西匯仁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13,0.5g/次,2次/天)+阿莫西林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964,1.0g/次,2次/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十味溫脾湯:黃芪30g,小茴香、木香各15g,澤蘭葉12g,白芍、桂枝、高良姜、香附各10g,砂仁、炙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分服。治療4周。
3.1 療效標準:痊愈為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療效指數(shù)在95%以上;顯效為臨床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療效指數(shù)75%~95%;有效為臨床癥狀、體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療效指數(shù)30%~75%;無效為臨床癥狀、體征未見改善,療效指數(shù)不足30%。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17、PGⅠ以及PGⅡ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17、PGⅠ以及PGⅡ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66例)對照組(66例)PG-Ⅱ(ng/ml)17.75±4.41 13.38±3.23*#17.68±4.27 15.84±3.6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G-17(pmol/L)3.36±0.84 7.85±1.92*#3.31±0.78 5.39±1.27*PG-Ⅰ(ng/ml)83.24±11.35 139.64±24.67*#84.09±10.47 110.93±19.32*
CAG歸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吐酸”“嘈雜”等范疇[1],脾胃虛弱型CAG患者一般出現(xiàn)氣血不和、胃黏膜萎縮、胃腑氣血瘀滯等,臨床應以益氣養(yǎng)胃、健脾理氣為治法。十味溫脾湯方中,黃芪健脾益氣[2];高良姜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桂枝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香附疏肝解郁,調中止痛;小茴香、木香行氣止痛;砂仁醒脾開胃;澤蘭葉清熱活血;炙甘草健脾并調和諸藥。眾藥合用,共奏溫陽健脾、行氣止痛之功。
綜上所述,十味溫脾湯可以顯著改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血清胃腸激素水平,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