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楊 顏小明 耿洋
【摘 要】秋季是慢性肺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內服膏方則是中醫(yī)調治慢性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探討了秋季內服膏方的組方特點,并自擬出適用范圍廣泛的基礎膏方。
【關鍵詞】秋季;內服膏方;慢性肺病
1 秋季特點
秋季是指我國農歷的7月到9月,秋季氣溫開始逐漸降低,且雨量減少,氣候干燥。中醫(yī)認為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燥邪較盛,而秋氣應肺,故秋季燥邪氣盛易損傷肺陰,使人體產生干咳少痰、口燥咽干、五官皮膚干澀等癥狀。
2 秋季慢性肺病特點
整體觀念是中醫(yī)的重要哲學觀之一,人體的病理變化和生理特點受到四時的影響。肺病與秋季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正如《金匱真言論》所言:“秋善病風虐”。肺于秋季,肅降能力提升,宣發(fā)能力下降,故衛(wèi)氣不足,容易導致外邪的入侵?,F代臨床研究也表明,秋季是慢性肺病的高復發(fā)期,往往有進行性加重。另據研究表明,在秋季,肺組織中的環(huán)磷酸腺苷含量明顯低于春季,環(huán)磷酸腺苷的不足造成信號傳導抑制,免疫力下降。[1]
3 秋季內服膏方特點
中醫(yī)理論強調“因時治宜”、“四季調補”,不同的季節(jié)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每個季節(jié)都有各自的調補方法。所以,當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做到春季平補,夏季清補,秋季潤補,冬季溫補。故秋季膏方不同于目前常用的冬季膏方,有其自身的特點(表1)。秋季膏方應以清肺潤燥、益氣養(yǎng)陰為主,切忌耗散?!饵S帝內經》中《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秋三月......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所以為適應容平之氣,秋季膏方還應注重收斂。
4 組方要點
4.1 重在清補,滋而不膩
清補法是常見的一種補法,用藥原則是清而不涼,滋而不膩。在慢性肺病應用中,尤其適用于陰虛而有燥熱表現者,或用于慢性肺病體質虛弱者,患者往往表現為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盜汗潮熱、便秘等癥狀。故秋季應當選擇具有“清補”作用的膏方,以補中兼清,不可選用過于滋膩之品,以免膩而生痰、耗傷肺陰。
秋季膏方中清補的藥物常用太子參、西洋參、沙參、山藥等益氣生津、用百合、玉竹、黃精、枸杞子、麥冬、白芍、生地、蓮子等滋陰潤燥。
4.2 少辛增酸,斂肺護肝
“少辛增酸”是秋季養(yǎng)生的原則,也是秋季膏方組藥的重要標準。該說法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素問·臟氣法時論》,文中指出:“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痹趯O思邈的《千金食治》序論第一中亦有記載:“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p>
肺屬金,通氣于秋,秋季是肺的當令時間。肺氣旺盛,容易克制肝氣,對肝的功能造成傷害。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干燥、便秘等癥狀;而酸味入肝,有收斂的功能,且酸通肝氣,能補肝養(yǎng)肝又可以制約肺氣。故秋季膏方的應用,在味酸的中藥里常選用山萸肉、烏梅、五味子、酸棗仁等收斂肺氣、選用合歡皮、白芍、枸杞、甘草等養(yǎng)陰柔肝。同時謹慎使用麻黃、桂枝、生姜、細辛等辛溫發(fā)散之品。
4.3 治燥調脾、增液生津
由于膏方中常含膠類等滋膩藥物,必定要考慮脾胃功能的影響因素。而秋季膏方在肺病的運用中,又有其特殊性。肺為燥金,惡溫燥而喜涼潤;脾為濕土,惡寒潤而喜溫燥。二者在對燥濕的環(huán)境要求上有所矛盾,需達到平衡。雖然調治肺病要選涼潤之品,但用量不能過度,膏方中可搭配佛手、香附等靈動之品。這樣能通達氣機,也使脾胃免收阻礙之傷。正如國醫(yī)大師張鏡人觀點:膏方處方上講究潤以養(yǎng)肺,燥祛痰濕;潤中有燥,以潤為主;潤燥合用,互制其弊。[2]
治療肺部痰癥時,可配用茯苓、半夏、白術、陳皮、山藥、白扁豆等健脾化濕,以消生痰之源。若肺津虧損、咳痰不爽難出,可加沙參、麥冬、西洋參、海蛤殼等。如果兼有脾氣虛弱,運化失則、可加白芍、當歸、桑椹子、酸棗仁、地黃、首烏、柏子仁、五味子、炙遠志、蜂蜜、芝麻等藥。在膏方中調治脾胃,同時也可助其吸收,防止壅塞。常選用制半夏、枳殼、厚樸、神曲、萊菔子等藥物。
4.4 用藥輕靈,清理上焦
肺為嬌臟,為華蓋,是五臟中所處之位最高的臟腑。肺位于上焦,秋季易“火上行、寒下沉、上焦火、下焦寒”。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中記載有“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法則,調治肺病多選用輕靈之藥品。藥性輕揚,可直達上焦。故秋季膏方處方應輕巧靈動,選藥氣味薄,不可一味用滋膩之品。
用藥輕靈方劑之代表,當選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的桑杏湯。此方可治“秋感燥氣,右脈數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方中:桑葉、象貝母、梔子皮、豆豉、梨皮各一錢、杏仁一錢五分、沙參二錢。此方辛涼甘潤,且用量較少,可達上焦輕宣溫燥。恰如吳鞠通在次方后的批注:“輕藥不得重用,重用必過病所”。
在慢性肺病的膏方調治中,常用的質輕氣薄之品:若有哮喘者,常配白芍、白芷、烏梅、蒼耳子、佛耳草;若有痰飲之癥,常配五味子、茯苓、紫菀;若有痰熱之癥,常配夏枯草、黃芩、金銀花、魚腥草等。
4.5 未病先防、表里同治
肺與大腸相表里是中醫(yī)的基礎理論。在《靈樞·本輸》里記載:“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腑?!薄饵S帝內經靈樞集注》中也指出:“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腸,故上則為氣喘爭 ......,故大腸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遺于肺?!?/p>
秋季燥熱,更易發(fā)生腸道津虧便秘,影響肺的宣發(fā),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慢性肺病的調理中應當注重腸道的傳導功能。秋季膏方的應用中,養(yǎng)陰潤燥,即可潤腸通便,大便通利,又可調節(jié)肺之宣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生地、胡麻、玄參、麥冬等養(yǎng)陰增液,用萊菔子、貝母,桔梗、枳殼等以通腑氣。
5 自擬基礎膏方
綜合上述秋季慢性肺病特點,經研究,自擬基礎膏方,方選百合固金湯為君方,以滋陰潤肺。擬方如下:熟地黃200g、生地黃200g、百合200g、玉竹200g、麥冬200g、當歸150g、黨參150g、玄參150g、茯神150g、酸棗仁150g、丹參150g、石斛150g、山萸肉150g、淮山藥150g、枸杞子150g、菟絲子150g、懷牛膝150g、白術150g、炒麥芽100g、陳皮100g、佛手100g、川貝母60g、桔梗60g、炙甘草60g。另加阿膠200g、龜板膠200g、冰糖1000g、蓮子100g。其余隨證加減。本方適用范圍廣泛,但需排除肺結核、肺部腫瘤、變異性哮喘等疾病。尤其適用于干咳痰少、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等癥狀。
6 總結
秋季是慢性肺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內服膏方則是中醫(yī)調治慢性疾病的重要方法。而秋季膏方的組方有其鮮明的特點,具體為:重在清補,滋而不膩;少辛增酸,斂肺護肝;治燥調脾、增液生津;用藥輕靈,清理上焦;未病先防、表里同治等。根據這些特點自擬了適合調治慢性肺病的基礎膏方,并有待臨床檢驗療效。
參考文獻
[1]楊云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季節(jié)性發(fā)病中醫(yī)機理探討,2013,Vol.6,No.5,342-344
[2]朱凌云.張鏡人膏方調治肺系疾病精要[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10):10-11.
作者簡介
董楊(1984-),男,江蘇省興化市人。大學本科學歷,中醫(yī)內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