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泉,段惠峰,梁學軍
適應性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AD)是指在生活方式改變或環(huán)境明顯變化時產生的、短期和輕度的情緒失調,常有一定程度的行為變化等,但并不出現精神病性癥狀,其發(fā)病往往與生活事件的嚴重程度、個體心理素質、心理應對方式等有關[1]。新兵入伍就是一種典型的生活事件,入伍后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容易產生適應問題。有研究顯示,新兵AD占新兵精神障礙的18.58%,發(fā)生率有明顯增加趨勢[2]。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Test,MMPI)其臨床量表分數的高低可以反映臨床心理障礙的嚴重程度,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精神病學。該研究探討新兵AD與MMPI各臨床量表的相關性,為新兵心理評估和精神疾病的預防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適應性障礙組:52名2018年入伍的AD新兵,AD的診斷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3]。 均為男性,年齡 17~23 歲,平均(18.41±1.56)歲。 正常對照組:50名同年入伍正常新兵,均為男性,年齡17~23歲,平均(18.36±1.47)歲。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1.2.1 心理測驗工具 采用海斯曼心理CT-2000C心理測評系統(tǒng)中的 MMPI測試軟件[4]。 MMPI[5]包含4個效度量表和10個臨床量表。四個效度量表包括疑問(Q)、說謊(L)、詐病(F)和校正(K)。 10 個臨床分量表包括疑病(Hs)、抑郁(D)、癔癥(Hy)、精神病態(tài)(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執(zhí)(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躁狂癥(Ma)、社會內向(Si)。測試數據由計算機分析并報告結果,比較適應性障礙組和正常對照組的10個臨床量表標準分。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SPS 18.0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tài)分布前提下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變異度不一致時采用welch’s檢驗校正。適應性障礙與各個臨床量表標準分的相關性研究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適應性障礙為因變量,10個臨床量表為自變量,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MMPI 10個臨床基本量表標準分比較除 Mf、Ma外,適應性障礙組和對照組其他臨床量表標準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MMPI臨床量表標準分比較(±s)
表1 兩組MMPI臨床量表標準分比較(±s)
注:適應性障礙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D Hy Pd適應性障礙組 73.82±18.09# 68.03±15.11#57.80±15.14#對照組 52.06±11.89 55.26±10.30 48.10±9.98 t 7.21 5.00 3.83 P<0.0001 <0.0001 0.0002 n 52 50 Hs 65.26±13.08#52.01±9.26 5.88<0.0001 Mf 50.77±9.21 48.93±10.12 0.97 0.3389 Pa 65.02±12.61#48.56±8.20 7.85<0.0001 Pt 61.47±16.52#50.23±7.96 4.40<0.0001 Sc 58.31±18.52*50.90±14.62 2.24 0.0275 Ma 49.82±15.21 50.05±15.65 0.08 0.9401 Si 56.87±10.33#50.96±10.27 2.89 0.0046
2.2 回歸分析 正常與AD設定為二值變量 (1為適應性障礙,0為正常對照)。所有10個自變量為有序變量,為便于逐步回歸分析,對有序變量采用它們的秩作為得分。統(tǒng)計分析結果為AD與D、Pa、Si三項相關,回歸系數為正值,表明AD與抑郁、偏執(zhí)、社會內向因子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AD與MMPI臨床量表標準分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適應性障礙是應激相關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發(fā)病原因除了應激源以外還與患者的心理素質、應對方式有關。隨著近些年我國生活水平、家庭結構、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變化,應征青年的生活能力、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普遍有下降趨勢,這可能也是導致新兵適應性障礙發(fā)生率呈增長趨勢的原因。有研究發(fā)現,18.4%集訓期新兵中有輕、中度的心理適應反應,0.6%的新兵有重度的應激反應表現,出現適應性障礙[6]。因精神障礙退兵的新兵中,適應性障礙者占 8.3%~18.6%[7]。新兵適應性障礙已經對部隊正常訓練、管理產生了較大影響,也增加了醫(yī)療負擔。適應性障礙雖然通常只是持續(xù)較短、程度較輕的情緒失調,但對個體是不利的、常影響到社會功能[8]。適應性障礙的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根本目的要放在幫助患者提高處理應激境遇的能力[1],因此早期預測、識別適應性障礙的新兵,并進行干預,可以早日恢復到病前的功能水平,防止病程惡化。
該研究對適應性障礙的新兵進行MMPI測驗,結果提示適應性障礙新兵疑病、抑郁、癔癥、精神病態(tài)、偏執(zhí)、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會內向8個臨床量表標準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適應性障礙的新兵存在多維度、不同層面的心理問題和軀體癥狀。相關研究也表明,適應性障礙新兵表現出內向、情緒不穩(wěn)定、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高神經質等不良心理特點[9]。這些心理特點導致新兵在入伍后面對巨大的環(huán)境改變時,難以有效應對,從而出現一系列的情緒和軀體反應,影響社會功能。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新兵適應性障礙與抑郁、偏執(zhí)、社會內向的關系更為密切,呈正相關。一方面,應激源可以直接導致新兵出現抑郁情緒,另一方面,抑郁情緒、偏執(zhí)和社會內向又會導致新兵適應不良,從而產生循環(huán)加重癥狀。偏執(zhí)、社會內向與新兵適應性障礙呈正相關,表明人格特征在該病的發(fā)病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新兵進行人格測試可以預測適應性障礙的發(fā)生。
新兵適應不良已經成為新訓期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在新兵入伍后應及時開展心理篩查,發(fā)現存在適應問題后積極進行心理指導,幫助他們不斷改變和糾正不良個性,給予安慰、鼓勵等心理支持,提高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對困難與挫折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