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何威,孫敏,周源,李冉
(陸軍軍醫(yī)大學附屬新橋醫(yī)院,重慶 400037)
患者男,42歲,因“左上眼瞼外側起包塊2年”于2017年1月11日來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F病史:2年前患者無意間發(fā)現左上眼瞼外側有1個米粒大小膚色丘疹,不突出皮膚,無疼痛、瘙癢等自覺癥狀,未予治療。此后,該丘疹緩慢增大至3 cm×2 cm,包塊表面無破潰,可見毛細血管擴張,無任何自覺癥狀。否認外傷史。無其他全身癥狀。患者為進一步明確診斷來我科就診。既往有“痛風”病史。家族史:否認家族中有類似情況。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皮膚科情況:左上眼瞼外側可見1個約3 cm×2 cm(高×直徑)的膚色腫塊,質韌,高出皮膚,無破潰,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腫塊活動度可,見圖1。我科門診以“皮膚附屬器腫瘤?”收入住院。輔助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體表包塊超聲提示:左側眼瞼皮下實性腫塊,血供豐富(2016-12-7)。局部MRI所見:左眼眶前上方皮下見類橢圓形異常信號影,呈長T1、長T2信號影,信號略欠均勻,邊緣比較光滑,邊界清,大小約2.6 cm×2 cm;提示:左眼眶前上方皮下占位(2017-1-11)。血尿便常規(guī)、凝血功能正常。治療上,在腫塊邊緣做梭形手術切口標記,行體表包塊切除整復術。左上眼瞼包塊組織病理示:真皮內有1個境界清楚的腫瘤細胞團塊,有大量呈條狀或分葉狀的嗜堿性細胞構成,部分具有管腔分化結構,并可見軟骨樣基質,瘤體間質有黏液樣變。病理診斷意見:符合皮膚混合瘤之病理改變。最后診斷:皮膚混合瘤。隨訪:無復發(fā)。
圖1 皮膚混合瘤患者左上眼瞼皮損
圖2 皮膚混合瘤患者左上眼瞼腫塊組織病理
皮膚混合瘤(Mixed tumor of the skin,MTS)又稱汗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sweat gland)及軟骨樣汗管瘤(Chondroid syringoma),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皮膚附屬器腫瘤,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以男性較為多見,發(fā)生部位主要在頭面頸部,以鼻部、上唇、額部、面頰為主,偶見于腋窩、軀干及四肢,罕見陰囊受累[1-2]。皮膚混合瘤臨床表現為生長緩慢、堅實、境界清楚的正常膚色的真皮內或皮下結節(jié),常單發(fā),無自覺癥狀,結節(jié)直徑多在0.5 cm~3 cm。組織病理學上,主要分為大汗腺、小汗腺兩種類型,其中以大汗腺型最為多見,間質中均可見黏液樣變,少數病例有軟骨樣基質[2-3]。治療方面采取手術切除方式,若腫瘤未完全清除,有復發(fā)可能。
我科所報道的此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左上眼瞼外側的單發(fā)的、無痛的、境界清楚的、質韌的膚色包塊,發(fā)生部位在左上眼瞼較少見,且包塊巨大,其組織學表現為真皮內一界限清楚的腫瘤團塊,腫瘤細胞呈條索狀或分葉狀,瘤體內可見軟骨樣基質,間質中有黏液樣變。符合皮膚混合瘤之病理改變。該病例診斷明確,手術完全切除腫塊后目前正在隨訪中。
皮膚混合瘤在臨床表現上須與表皮囊腫、毛母質瘤、皮脂腺瘤進行相互鑒別,活檢/手術切除術后行組織病理檢查可助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