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上海道小學 陳 靜
實踐課堂猶如“行走的課堂”。它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文化、開闊視野、培養(yǎng)意志的重要平臺。
學生是實踐課堂活動的主體,主題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需求以及未來發(fā)展。低年級,秉承在“玩中育”的原則,我們到公園開展花兒朵朵、心情彩虹等心理團體輔導游戲,在游戲中師生加深了解,同伴增進友誼。中年級學生處于心理轉型期,他們多數(shù)以自我為中心,為此,我們到收容殘障兒童的陽光家園、翔宇自閉癥關懷中心開展“快樂志愿行”活動。高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需要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天文館、科技館便時常出現(xiàn)師生共同學習的身影。
我堅持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以此來實現(xiàn)活動的自主化管理。學生的創(chuàng)意與構思也常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如:參觀消防隊,為消防員叔叔贈送錦旗的主意因缺乏新意而遭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反對。在籌備會上,大家一致推選小書法家雨晴為消防員書寫書法作品?;顒赢斕?,當指導員捧著“英勇奮戰(zhàn),一心為民”的學生作品時,在場人員看了不禁嘖嘖稱贊。幾年來,學生在體驗中增強了責任意識、自我管理意識。“行走的課堂”更成為了有特長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幾年來,在活動的感染下,我班學生更加樂觀向上,家長則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學習上的自卑,洋洋(化名)對任何事總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墒菑臍堈蠈W?;貋砗螅麑懙溃骸拔覐膩聿恢朗澜缟线€有這樣一群孩子,原來覺得每天上學很辛苦,現(xiàn)在覺得能健全地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學習真是太幸福了!”語言雖直白,卻是他親歷后的真實感受。從學生到家長,實踐活動得到了認同。從小家到社會,這便是我“行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