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永固學區(qū) 趙希博
描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抒發(fā)自我真實的情感,一直是學生作文的追求。關注自然、充滿生活氣息的文章最能描繪出自己的真實生活,抒發(fā)真情實感,也最能打動讀者。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素材,描寫熟悉的生活場景,抒發(fā)自我感情,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與社會生活是相應的,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碧招兄壬摹吧罱逃崩碚撏瑯訛楦鱾€學段的生活作文教學研究確立了導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從廣義講,作文活動本來就屬于生活內容范疇,作文內容來源于生活內容,作文教學就是生活教育的一個版塊。作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到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融入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拓寬學生眼界和視野,豐富學生習作素材,陶冶情感。就目前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而言,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便是借助范文,由教師先講解,學生再讀,最后進行仿寫。
在作文寫作指導中,教師總是枯燥無味地向學生講解文章的要素和結構,在評講學生作文的時候,也是依據這幾大要素進行評分,造成學生無話可說、無情可抒,尤其是詞不達意以及作文主題不夠明確,使得作文千篇一律,毫無生機和活力,無法體現出學生真實的內心情感。所以,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從生活觀察中提煉寫作觀點,從生活經歷中獲得情感體驗,最終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和生活認知能力同步提高。
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寫作的材料和思維都來自生活,學生寫作的過程正是一個對生活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離開了生活本源,寫作會成為無源之水。如果學生寫作的過程不能融入生活,沒有細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沒有切身體驗生活的滋味,必然會致使作文空洞無物。只有教師帶領學生真正投入生活,才能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讓作文擁有源頭活水,才能引導學生積累和利用生活素材,從生活中提煉作文主題,寫出個性鮮明、感情真切的作文。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仔細引導學生,使學生真正明白素材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寫作文的時候才會有話可寫、有情可抒,促使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fā)現作文素材。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產生見解與看法,并不斷豐富其內心情感,進而提升其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使其眼界越來越開闊。在開展寫作教學前,教師要先告知學生需要觀察的內容并提出要求,讓其結合觀察所得,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眼中、心中的人和事。
此外,教師在確定作文題目的時候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且作文題目可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例如在學完描寫樹木的幾篇課文后,可以以《家鄉(xiāng)的樹》為題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如果在講解作文要求后直接讓學生坐在教室中寫,學生對樹木形狀、特點的描寫都會不具體,自然也就無法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這時候,我們要利用孩子們喜愛大自然的天性,組織學生到作文語言與寫作思維的“源頭”——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
當帶著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時,在樹林中、草地上、小河邊跑來跑過,觀察著、琢磨著各種各樣的樹木。面對一棵棵不同形狀、特點的樹木,激發(fā)了學生們各自的觀點和思想情感,有的喜歡高大挺拔的白楊樹,有的喜歡碩果累累的桃樹,有的喜歡傲雪聳立的青松,有的喜歡樹冠如傘的大槐樹。在細致觀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各執(zhí)己見,爭先恐后述說不同樹木的特征,贊美自己喜歡的樹。因為觀察得十分仔細,所以寫的時候栩栩如生,言語間流露出對樹木和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作文訓練一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小學作文教學中,如果不重視學生本來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疏于觀察方法的指導,不重視寫作資源的整理與拓展,不能有效指導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固然導致學生生活體驗缺失、寫作興趣不高、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停滯不前,最終導致寫出的作文內容不充實、語言平淡無味、結構雜亂無序、情感牽強附會。
小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所以一旦遇到稍難的詞句便無法理解,無法靈活使用,假如我們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認真地觀察生活,選出生活中與之有關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詞句所體現的生活景象,其就能感受詞句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理解這些詞句會變得更容易。如學生在文章中學到“萬綠叢中一點紅”一句詩的時候對此不太理解,在春游時,當學生登上山頂,從山上俯瞰整個山麓,只見山下綠油油的麥田中生長著一棵桃樹,正是開花的時節(jié),桃紅麥綠,對比鮮明,這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個情景,通過此情此景再來感受“萬綠叢中一點紅”,學生立即茅塞頓開,很容易便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感悟詩中語句的精美之處,加深了其對詩文的理解。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詞句善加利用,如此一來,當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便會靈活地引用這些詩句,增添文章的意趣。
生活語言不僅極具立體感,而且極具趣味性,例如“黑黝黝、大大方方、快快樂樂”等詞,學生如果積累的詞語越多,則寫作文的時候選擇也就越多,用詞也會越準確,如此不僅可以準確表達學生的思想感情,還可以避免詞不達意的現象。此外,生活中有許多的歇后語和俗語都是勞動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例如“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把智慧合起來的力量十分大,再比如“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見”“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喪氣”等,語言十分簡潔,但其中卻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通俗易懂,且容易記憶,是學生語言學習的寶庫。有些學生平時日常生活中沒有積累語言的習慣,針對這一現象,可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詞語積累本,在生活中只要看到好詞好句便將其記錄下來,然后定期在學生之間進行比賽,比比誰積累最多。
指導學生將作文回歸生活,是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作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實踐。寫作文的時候要想達到情文并茂,不僅要鍛煉學生的文字功底,還需增加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熟悉的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沃土,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挖掘寫作素材,激發(fā)情感的觸發(fā)點。要指導學生對自己身邊豐富多樣的班隊活動、學習活動、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自然生活進行認真觀察,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設備資源,從網絡上下載富有生活元素的圖片及視頻,也可以自己利用手機、攝像機錄制身邊的一些活動場面,在作文教學中予以展示和播放,將學生帶入具體的生活場景,喚起學生生活記憶,使他們如臨其境,從而使得習作擁有源頭活水。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生活,指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情緒投入生活,喚醒生活經歷沉淀,激活對生活的思考活力,關注自己和社會生活,以一顆童心去觀察和體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細細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用自己的筆觸去抒寫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寫出有深度、有廣度又充滿情感的自然之文。情感體驗離不開現實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積累情感。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將每一單元的口語交際與習作緊密結合,在寫作前設計話題,讓學生對平時觀賞的風景名勝、體驗的人情風俗、了解的新聞時事、身邊的學?;顒印嗉壔顒拥鹊冗M行回憶,在精心選取典型案例后用口語進行表述,說給同學們聽。有了生活化的作文素材后,再利用課堂中學到的寫作方法和文字技巧,結合切身的生活經驗,一定會使得作文充滿生活情趣。
總而言之,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回歸生活。小學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突破落后的教師指定題目、學生閉門造車的程序化作文教學模式;要徹底革除學生作文言之無物、假大空、有口無心、無病呻吟的弊端,把作文教學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將生活作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不斷積累素材、豐富語言和內心情感,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字表現自己的生活,寫出具有個性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