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清水縣第三中學 曹小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往往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實現對課堂氣氛的有效把握,增加課堂內容的豐富多彩性。在此階段,教師應該在對教材內容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有助于課堂教學內容展開,能夠激發(fā)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教學環(huán)境。如在《青春的情緒》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引入游戲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開展“誰是臥底”的課堂游戲,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開展相關游戲,其中除“臥底”外的所有組員分到相同的短語,通過小組成員對自身拿到短語的描述與每個人的猜測尋找“臥底”身份的持有者。同時,通過游戲競爭與相互猜測,初中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并區(qū)分出哪些是正面情緒,哪些是負面情緒,并且能夠做到以平常的態(tài)度面對、處理不同的情緒,實現對自身情緒的有效把控,得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高效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社會閱歷與生活經驗往往比較少,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恰恰是學生對社會產生認知了解,學習成為心智成熟的人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做到充分了解教材的教學內容,能夠自如地面對課堂中課堂產生的突發(fā)情況,并做到對常規(guī)課堂內容的合理擴充,與心理健康教學有效融合。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程《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學習過程中,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初中生遵守社會規(guī)章秩序、培養(yǎng)公民法治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為提升留守兒童的社會意識,在此階段,教師在課本內容講解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影視播放有關于如何維護好社會秩序,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的公益視頻,增加留守兒童對社會的參與感,滿足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需求。
要想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應該把德育教學的時間禁錮于課堂短短的40分鐘,更應該在課余時間完成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交流,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并且,教師還可以通過與留守兒童間的溝通交流及時對學生的身體或心理狀態(tài)做到有效了解,以便及時解決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茁壯成長。如在《師長情誼》一課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教學活動的延伸,在課程教學結束后,教師選取合適的時間與地點,帶領學生到公園、山頂等處與大自然展開親密接觸,全身心地感受真正的自然風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放松身心,教師也可以更容易展開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教學,了解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進行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擾,有助于留守兒童身體與心靈雙方面的健康成長。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是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教師也應該充分發(fā)揚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做到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善或改進,做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全方面多角度地幫助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