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馨橋園小學 王海靖
一般而言,在小學數學題應用研究過程中所應用的自主探究模式主要分為問題式探究和研究式探究兩種類型。而其中問題式探究就是教師提出一定的問題,同時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對該問題進行討論。但是與傳統(tǒng)的課堂討論不同的是,進行問題式探究需要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由學生自主或者是分小組進行討論以及解答。而在目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會針對一個數學問題知識點具體講述,通過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吸引學生解題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應用題的訓練以及講述過程中。如果教師在小學數學應用題訓練及教學只采取單向傳輸式的方式,只要求學生反復學習有關的知識點,則可能會嚴重地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依賴感,進一步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生心智并不很成熟,因此并不具備良好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從而有目的地開展問題教學。在學習過程中,保證學生真正地學習并掌握理解課堂中所講述的知識點以及內容,從而在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過程中通過應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教育部門要求小學數學應用題教育課堂要充分地發(fā)揮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根據班級實際的年齡進行劃分,同時將學生心理偏好等多種特點都考慮到其中,通過對各種數學應用題教學任務進行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使學生面對問題時善于分析,敢于實踐。在具體解題過程中,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不放棄,從而具備更強的應用題解題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還可以通過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編寫出應用題的實例,從而賦予枯燥的數學應用以生動趣味性,使學生充分地感知數學應用題的趣味性。比如,數學教材中的應用題較為乏味,為了提高其趣味性,教師可以在進行《加法和減法》的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建具體的問題情境。比如:小明和小華一起去上學,小明的媽媽給他準備了四個蘋果送給小伙伴,小華的媽媽也準備了同樣數目的梨子,問這兩人帶的水果一共可以分給幾位小朋友?問題情境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枯燥無味的數學應用題形象化具體化,進一步讓學生感知學習樂趣,同時意識到數學所具備的實踐性以及實用性,從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解題欲望。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更好地運用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原理,展開對應用題的實際思考。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數學知識點,教師設置數學問題時要貼近生活,比如說小華同學參加學校內部舉辦的愛心書本活動,用自己的壓歲錢購買一定數目的書籍,送給偏遠山區(qū)的孩子們。要求學生認真思考,購買一定數目的書籍到底有多少種購買方式。在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方位、全面地進行思考。
要更好地解讀數學應用題,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些熱點問題。教師把熱點問題引入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通過教師的引導將課堂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題的題干,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以及體驗,從而進一步尋求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方法,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解題過程的艱難以及問題解決時的喜悅,使學生有極強的興趣學習數學知識。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鼓勵學生在身邊出現問題時善于發(fā)現,并且勇于探究及理解,從而將實際所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
小學高年級同學和低年級同學因年齡差異而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應用題講述過程中,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一些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想要更好地掌握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及解題方法,就需要教師在應用題講述過程中使用多種不同的解題方式。比如在解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圖表的方式直接將題干內容羅列出來,也可以使用情景對話的方式,進一步概括題目中對解題有幫助的信息等,使較為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更易于學生理解。而針對高年級的同學,因為應用題的表達方式趨于復雜化,這就要求高年級同學在明白應用題所考核的知識之后,用列圖或者用畫圖形的方式,將題目中所包含信息直觀明了地展示出來,從而使學生理清思路,提高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及技巧。
綜上所述,通過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學,能夠使小學數學的課堂氛圍更具有生機和活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數學效率,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數學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