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教學研究室 曾祥尤
新課改的發(fā)展雖然促進了農村中小學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但其在教研上還存在諸多困難。構建三級教研網絡,構建縣、基地和學校的三級教研網絡,可以促進農村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教研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推動全縣教師的發(fā)展和提升。本文就以此為出發(fā)點對文章主題進行具體說明。
在新課改深入發(fā)展過程中,農村學校面臨的一大問題是教師缺乏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培訓,整體素質無法滿足當今的教學要求。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教師缺少教研活力。由于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有限,教師配備不齊,存在一名教師擔任幾門課程教學的現象。二是教研缺乏動力??v觀當今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年齡偏高,教師大都依照經驗開展教學,不能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三是缺乏教研能力。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低下,信息不暢,教師參與學習交流的機會很少。如何改變當今的現狀,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呢?開展區(qū)域內學校的聯動教研活動,為教師構建一個有利的教學平臺,將教研重心下移到農村中去,這樣經過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組織松散、教研效果差、難以協(xié)調的教學資源等。如何深化區(qū)域教學,使其更加規(guī)范合理?我所在學校引入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形成了縣、基地和學校的三級教研網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教研積極性,促進廣大教師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去,以實現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將重心下移的教研教改充分體現出來。利用三級教研網絡的有效開展,形成農村教研的新局面。教研設置一個基地實驗學校,其他為成員學校,教改基地成為專門的委員會,負責教學活動的指定和協(xié)調等工作,其作用在于整合區(qū)域教學資源,針對共性問題集體討論,以實現共同促進的目的。教研基地建成以后,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研積極性激活了,其教學力提升了。
實效是教研改革的重點,為了加強基地教學的有效性,成員學校定期回到基地學?;貓蠼虒W計劃,基地在匯報到縣城學校形成初步教研計劃。這樣由下到上的匯報形式,不僅明確了教研重點,而且解決了教研方向。例如,2005年夏季,我縣區(qū)的一個基層學校指出,在明確新課改的教學基礎上,有的教師并沒能從學生的實際發(fā)展出發(fā),而是完全從教材出發(fā)去完成任務。為此,經過研討明確了課堂教學目標的研究課題,并且組織教師進行商討和試驗,最后大家達成了共識,促進了教學的改進,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力。為了保證教研活動的順利進行,基地教研活動大都以組織的形式開展,學科教研組根據教學計劃,明確教研主題,各司其職。將日常教學作為研究的過程,將日常教學效果當作研究成果,在開學時就做好教學人物的布置,并鼓舞大家努力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和研究之后,再集中總結成果,以達成統(tǒng)一認識,并不斷健全。如此一來,各學科根據自己存在的問題開展教研,有效解決了學科存在的問題。比如2005年化學教研組開展的“如何進行環(huán)?;瘜W實驗”、英語組開展的“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等,各教研組基于自身教學,提出了本學科要研究的課題。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反思活動,并讓教師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去總結自身的教學實踐,使其能力不斷顯現出來。
如何將教研重心下放到基層學校,做好農村中小學教研,促進教師教學力的提升,我們采取了如下做法:第一,以新課改的理念武裝自己。抓典型,做課題研究。有了具體的課題才能明確奮斗的目標,在立足總課題的基礎上,各學科明確子課題開展研究。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的實踐活動,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各學科明確自己的研究主題,并積極展開研討會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出來?!笆晃濉逼陂g,我?guī)ьI教師總結和整理了新課改的情況,為了切實落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還組織了兩次教師基本功的比賽活動。第二,做好教學的指導。教研人員要深入研究,抓好每項教研實驗,寫出實際的教學報告。這些實驗報告是自身周邊的教學,報告是具體的、有規(guī)劃的,同時還要求教研人員深入基層,進行深入研究,完成基本聽課任務。在基地,教研組長還要開展專題培訓,指導教學工作。
構建三級教研網絡,為教師成長提供有效的平臺,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是落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是新時期教學發(fā)展的要求。在中小學教師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中,教研組長要做好自身引導作用,強化好自身責任,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