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古代中國人的治學智慧(下)

        2019-01-19 11:55:34蔣永福
        圖書館 2019年10期
        關鍵詞:涵泳治學書目

        蔣永福

        (黑龍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研究中心 哈爾濱 150080)

        8 學有所序:治學之次

        眾所周知,朱熹總結的六條讀書法中,第二條就是“循序漸進”,其中所言“序”,即讀書治學之次序。學有所序,其理古今無異,然所序內容和方法,卻古今有異。中國古人所言治學之序,大體有始終之序、時間之序和內容之序。

        始終之序,即治學之起點(始)到結果(終)的先后推進過程?!盾髯印駥W》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避髯诱J為,從方法上說,治學應從誦讀《書經(jīng)》《詩經(jīng)》等經(jīng)典開始,最終以讀《禮》而明禮為止,這是荀子“隆禮”觀點的必然要求;從境界變化上說,學者應該通過治學達到由“士人”轉變?yōu)椤笆ト恕钡哪繕耍@是中國古人普遍持有的“學以成圣”理想的必然要求。宋人王然在《黃巖勸學文》中總結前人之說云:“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瘬P子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里也?!藢W之先后也。孟子曰:‘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髯釉唬骸己鯙槭?,終乎為圣人?!藢W之始終也?!盵1]王然在這里明確了“學之先后”和“學之始終”的內涵,其意是說:學者應該首先學孝、悌、忠、信或者仁、義、禮、智之“禮學”之理,最終達到“成圣”的理想目標。仔細分析荀子與王然的上述言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言說其實與“修己以治人”“修齊治平”以及莊子所言“內圣外王”之序并無二致。總而言之,他們都在強調“德禮為先”的儒家倫理觀和“學以成圣”的理想治學觀。

        關于讀書治學的時間安排問題,有的人強調早學為宜,有的人強調具體讀書時間的安排,有的人強調“速讀”之危害,有的人強調讀書時間的年齡分段安排等等?!熬舆M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為政者玩歲而愒日,則治不成。為學者日邁而月征,則身將老矣?!试弧u鳴而起,孳孳為善?!盵2]23-24這是在說一個人的學習要從小“及時”而學,勿待老邁;就一天的學習而言,也要“雞鳴而起”,早起早學。薛瑄心有體會地說:“晚間誦書,愈數(shù)而不能誦,……晚間多不能記者,氣昏也;早間能背誦者,氣清也”[3]1064,這是薛瑄自己感受到的早晨讀書和晚上讀書效果不同的經(jīng)驗總結。利用什么時間讀書?對此,三國時期的董遇總結出了“三余讀書法”,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4],在董遇看來,除了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勞作時間外,其他時間都可用于讀書。

        關于讀書治學的速度,中國古人大多極其反對“速讀”“速成”。“學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才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學。學是至廣大的事,豈可以迫切之心為之”[5]189,這是在說治學要只爭朝夕但不可求速成?!白x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圣賢所言為何事”[3]1050,這是在說,讀書是需要思考的,而思考又是需要時間的,缺乏思考的速讀,必然帶來讀而不解或解而不精的后果。因此,陸九淵告誡他人說:“讀書之法,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所謂優(yōu)而柔之,厭而飫之,自然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的道理?!盵6]432

        據(jù)《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唐朝為了滿足科舉考試需要,曾制定有考生的年齡要求以及應讀書目及其時間規(guī)定:考生須在十四歲以上至十九歲以下之間,考律學生須在十八歲以上至二十五歲以下之間;《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詩》《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必兼通且一年內完成,《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各一年半完成,《易》《詩》《周禮》《儀禮》各二年完成,《禮記》《左傳》各三年完成;須讀小學類書,《石經(jīng)》三體限三年,《說文》限二年,《字林》限一年;另讀算學書若干種各若干年。這種規(guī)定,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如若“高考指南”,然而在古代科舉制下儼然成為一種權威性的為學之序。

        真正對學者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為學之序法,是元代學者程瑞禮編修的《讀書分年日程》(亦稱《讀書工程》)。據(jù)《元史·儒學傳二》載,程瑞禮“所著《讀書工程》,國子監(jiān)以頒示群邑校官,為學者式”。程氏的《讀書分年日程》把青少年教育分為啟蒙教育、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個階段,分別制定的讀書范圍及其次序為:八歲以前讀《性理字訓》;八歲至十五歲期間的閱讀書目次序是小學書正文→《大學》經(jīng)傳正文→《論語》正文→《孟子》正文→《中庸》正文→《孝經(jīng)》刊誤→《易》正文→《書》正文→《詩》正文→《儀禮》并《禮記》正文→《周禮》正文→《春秋經(jīng)》并《三傳》正文;十五歲至二十歲期間的閱讀書目次序是《大學章句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鈔讀《論語或問》之合于集注者→鈔讀《孟子或問》之合于集注者→本經(jīng)→鈔讀《周易》→鈔讀《尚書》→鈔讀《詩》→鈔讀《禮記》→鈔讀《春秋》。以上是經(jīng)書的閱讀次序。此外,程氏又列出了讀其他書的次序:先讀《通鑒》,次讀韓文,次讀《離騷》,次學作文。關于這些書的閱讀方法,程瑞禮完全按照朱熹的讀書六法提出了時間和用功方面的詳細要求;最后還設計有日程記錄簿樣式,稱“日程空眼簿式”[7]。綜觀《讀書分年日程》,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該《日程》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有關讀書日程、閱讀之序的專書,有開創(chuàng)之功;二是該《日程》為我國第一部配有日程的導讀書目,亦有開創(chuàng)之功;三是該《日程》作為“為學者式”的導讀書目,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影響之巨,其他導讀書目不可同日而語;四是從所列書目看,該《日程》可稱為“儒家經(jīng)典閱讀書目”,亦即該《日程》可視為以經(jīng)書為重點的閱讀程式,其他方面的書籍基本未涉及(只提有《通鑒》、韓文和《離騷》),尤其是根本沒有提及子書的閱讀方法,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陸世儀把讀書的時間之序和內容之序合而言之,提出了分三個年齡段讀書的“三個十年讀書法”:第一個十年為五歲至十五歲,稱“十年誦讀”階段,這一階段讀小學、四書、五經(jīng)、《周禮》《太極通書》《西銘》《綱目》、古文、古詩、各家歌訣;第二個十年為十五歲至二十五歲,稱“十年講貫”階段,這一階段讀四書、五經(jīng)、《周禮》《性理》《綱目》、本朝事實、本朝典禮、本朝律令、《文獻通考》《大學衍義》及其《衍義補》、天文書、地理書、水利農田書、兵法書、古文、古詩;第三個十年為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稱“十年涉獵”階段,這一階段讀四書、五經(jīng)、《周禮》、諸儒語錄、二十一史、本朝實錄及典禮律令諸書、諸家經(jīng)濟類書、諸家天文、諸家地理、諸家水利農田書、諸家兵法、諸家古文、諸家詩。所列書目中有重復者,均有不同的解釋,即書名雖同,但要求各不同。對所列書目,陸世儀作出總說明云:“以上諸書,力能兼者兼之,力不能兼,則略其‘涉獵’,而專其‘講貫’;又不然,則去其詩文;其余‘經(jīng)濟’中,或專習一家。其余則斷斷在所必讀?!盵8]45-48綜觀陸世儀的“三個十年讀書法”之內容,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時間之序與內容之序一一對應,什么年齡段讀什么書,以及先讀什么、后讀什么,讓人一目了然;二是與程瑞禮《讀書分年日程》不同的是,所列書目內容廣泛,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包,尤其是包括天文、地理、兵、農、經(jīng)濟、政典等,體現(xiàn)了博學與經(jīng)世致用精神;三是必讀與選讀相資,可兼與可略自選,體現(xiàn)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當然,其中亦有令人不解之處,如有兵、農之書,為何沒有醫(yī)書和藝術之書?我們提出此類疑問,出于實事求是的評價,而非苛責古人??傊Σ谎阼?,陸世儀的“三個十年讀書法”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之處。

        說到讀書次序,還應提及清康熙年間李來章為南陽書院制定的《讀書次序》。該《讀書次序》以小學、孝經(jīng)、四書、禮記、周禮、儀禮、詩經(jīng)、書經(jīng)、春秋、易經(jīng)、史部、文部十二類為次第,共列有57種推薦閱讀書目[9]198-200。該書目的特點在于:每種書不僅有書名和作者,而且還撰有提要;提要中不僅介紹書之內容梗概,而且還有導讀之語,如“學者必兼攬之”“學者宜擇而讀之”“學者讀之,最有裨于身心”等等。這種提要式推薦書目(亦可稱為導讀書目),在中國古代并不多見。

        關于學有所序的思想,中國古人所論甚多。以四書的閱讀之序而言,朱熹認為應先讀《大學》,后讀《論》《孟》《中庸》,因為《大學》是“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10]。顯然,朱熹的論據(jù)在于《大學》開篇所言“明明德”之大學之道。明末清初的胡承諾也認為,“《大學》最為門戶,其余未盡之理,散在諸書中者,緣此求之,即能深入其奧。”[11]而程頤則認為,“學者先須讀《論》《孟》,……以此觀他經(jīng),甚省力”,因為《論》《孟》“如同丈尺權衡”,以此觀察事物無不明[5]205。到底以《大學》為先,還是以《論》《孟》為先,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可一概而論。

        大體而言,“經(jīng)史為先,以時為序”是中國古人普遍遵循的為學之序。此故,萬斯同在《與錢漢臣書》中云:“儒者讀書必有先后,當先經(jīng)而后史,先經(jīng)史而后文集。就文集而論,當先秦漢而后唐宋,先唐宋而后元明,此不易之序也?!裟讼任募蠼?jīng)史,先元明而后唐宋、秦漢,則是得流而忘源也。”從實際情況而言,讀書首先是一種個體行為,個體情況千差萬別,書亦種類繁多,故讀書不應有固定不變的次序,應因人而異、因書而異、因需而異。所以唐彪說:“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必當備以資查之書。書既有正有閑,而正經(jīng)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異,故有五等分別也。學者茍不分別當讀何書,當熟讀何書,當看者何書,當熟看者何書,則工夫緩急先后俱誤矣。至于當備考之書,茍不備之,則無以查考,學問知識何以而長哉!”[12]7應該說,唐彪的這種因書而異、因需而異的讀書之序觀有其客觀合理性。

        清末張之洞所編(繆荃孫等助編)的《書目答問》,亦可稱為為學之序型導讀書目。關于《書目答問》的編修體例、內容及其社會影響,后人所論甚多,故在此不贅述。晚于張之洞《書目答問》者,則有康有為的《桂學答問》和梁啟超的《讀書分月課程》。梁啟超的《讀書分月課程》是在康有為《桂學答問》的基礎上根據(jù)康有為的授意而編的,其中“最初應讀之書”部分分經(jīng)學書、史學書、子學書、理學書、西學書五類,分別列出應讀書目及其次第。綜觀該《課程》,分類有序,次第分明,有些書名下還有簡單的附注或說明;在“讀書次第表”中還列有按照“朝經(jīng)暮史,晝子夜集”之法分六個月完成的閱讀課程表,可視為初學者簡易實用的導讀書目及其功課之序[13]。然該《課程》編撰時間為1892年,此時清王朝乃至幾千年封建王朝行將壽終正寢之際,加之新學思潮涌動,所以該《課程》幾乎未能產(chǎn)生實際的社會影響。

        9 涵泳自得:治學之要

        學有所得,當然是治學的鵠的所在。學有所得之“得”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實踐論意義上的“外得”,即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所得的實際效果;一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內得”,亦稱“自得”“思得”“悟得”,即通過學習所得到的領悟、知曉、愉悅、通達等心智進步和成熟之感受。當然,外得須以內得為前提,但外得不等于內得,因為在內得中總是會有不宜外化或不能外化的因素。關于“外得”,文章在第3部分“經(jīng)世致用”中已有較多論及,故在此不論。

        那么,如何做到學有所得,或者說如何做到學有所得的最大化?對此中國古人有一個普遍共識,這就是涵泳自得。朱熹讀書六法中的“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這三法,其實完全可以用“涵泳自得”來概括。涵泳是自得的過程,自得是涵泳的結果,合而言之稱“涵泳自得”。

        何謂涵泳?對此曾國藩曾有精辟入理的解釋:“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yǎng)而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盵14]692其實,對讀書治學而言,所謂涵泳,就是指在自由無拘的心境下對書中之意慢慢咀嚼思考的過程。一句話,聚精深思的過程就是涵泳。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涵泳是“學—思—悟”三者融會貫通的過程。宋人晁說之有言:“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不深思則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盵15]102-103韓愈稱自己思考問題時“口詠其言,心惟其義”[16]223,這里的“心惟其義”就是涵泳深思的意思。張載說“學貴心悟”[17]274,而悟由思出,故陸隴其言“悟處皆出于思,不思無由得悟?!瓕W者,所以求悟也”[15]113。再好的書,若無涵泳深思之功,便不能有自得之益,誠如張載所言“《論》《孟》二書于學者大足,只是須涵泳”[17]272;二程亦言為學“茍不自得,則盡治五經(jīng),亦是空言”[5]2;胡居仁指出,學者“立志已定,用功不差,潛心積慮之久,義理自當融會”[18]31。胡居仁這里所言“潛心積慮之久”,實際上就是涵泳思慮的過程。涵泳不僅是理解的過程,而且還是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過程。方以智在《通雅》卷首中云“學以收其所積之智也,日新其故,其故愈新,是在自得,非可襲掩”[19]230。方以智的意思是說,學習是為了吸收前人積累的智慧,每天用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或更新原有舊的知識結構,這樣原有的知識結構通過吐故納新而獲得新生,這種充實和更新就是最大的涵泳自得,這不是能用抄襲和照搬得來的。

        涵泳自得的過程,是一個挺立主體性的過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所以涵泳自得是一種“個體主義方法論”。對讀書治學而言,涵泳自得的主體是具體的讀書者,每一個讀書者都要自己完成涵泳自得的過程,他人不可替代。這一點對現(xiàn)代教育活動有重要啟發(fā)。現(xiàn)代教育把學生視為集合論意義上的“眾生”或“群體”,用統(tǒng)一的模式(如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統(tǒng)一的試卷、統(tǒng)一的分數(shù)等)不加區(qū)別地加以灌輸,絲毫不顧學生個體的主觀感受,因而無助于發(fā)揮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只具千人一面的“集體相”而鮮有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個體相”。讀書治學首先是一種個體行為,應該允許“我讀故我在”的主體性、個體性空間的存在,應該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讀者,使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他人只能引導而不得強制。朱熹看出了此一道理,所以他指導學生說:“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盵20]223這里朱熹說得很清楚,在學與教的關系上,教師只是“引路的人”“證明的人”“同商量的人”,而不是干涉或強制學生讀書治學的人??梢姡祆涫且粋€懂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之教育理念的人。

        關于自得,黃宗羲有一段話說得很透徹,其云:“或問:如何學可謂之有得?曰:大凡學問,聞之知之皆不為得,得者須默識心通。學者欲有所得,須是篤,誠意燭理?!瓕W莫貴于自得,非在外也,故曰自得?!盵21]黃宗羲的這一段話,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第一,“聞之知之”都不算自得,只有“默識心通”才算自得,即感官感知者不算自得,只有達到心領神會者才算自得;第二,自得以“篤”“誠”為意志基礎,即必須要有心無旁騖的專心深思,才能達致自得的境界;第三,自得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自我領悟,是他人無法感受、無法替代的個體主觀性把握,故稱“非在外也”。清人袁枚《遺懷雜詩》云“書味在胸中,等于飲陳酒”,酒之味只有飲者自知,書之味只有讀者自知。這種獨一無二的“自知”,就是自得的“獨知性”特征所在。

        自得的這種主體性、主觀性、獨知性特征,要求讀書者一定要避免“書自書,我自我”這種書我分離情況的出現(xiàn)。把書之所言納入到我的主觀世界之中加以融會貫通,才能最終形成自得的效果。所以中國古人強調,讀書一定要“切己體察”,從自家身心出發(fā)去理解書中所言之義。這就是書我合一的讀書法。對此,薛瑄在《讀書錄》中不厭其煩地予以強調,如其言“讀書當因其言以求其所言之實理于吾身心,可也,不然,則滯于言語,而不能有以自覺矣”[3]1031;“惟精心尋思,體貼向身心事物上來反覆考驗其理,則知圣賢之書,一字一句皆有用矣”[3]1056;“讀書不體貼向自家身心上作工夫,雖盡讀古今天下之書無益也。”[3]1511同時,薛瑄還指出尋思自得是一種慢工夫,急躁、粗心不得,他說:“凡讀書必虛心定氣,緩聲以誦之,則可以密察其意;若心雜氣粗,急聲以誦之,真村學小兒讀誦斗高聲,又豈能識其旨趣之所在耶?……觀書惟寧靜、寬徐、縝密,則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若躁擾、褊急、粗略以求之,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者也,焉足以得奇妙乎?”[3]1054陸九淵用一首詩告誡學生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6]408。

        涵泳自得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通過涵泳自得的東西不易忘掉。用詮釋論的語言說,涵泳自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理解文本之義的過程,而理解文本之義的過程有時需要付出冥思苦想的艱難腦力勞動,經(jīng)過這種艱難過程得到的東西就不易忘掉。所以,魏源言“學問之道,其得之不難者,失之必易;惟艱難以得之者,斯能兢業(yè)以守之”[22]18。

        需要指出的是,強調自得的主觀性,并不表明讀書解義可以天馬行空、無所依循、唯我獨尊。主觀性不等于任意性,自得不等于自以為是。戴震說,學者“其得于學,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23]186。戴震所言“自蔽”中,應該包括讀書者毫無遵循、自以為是的過度的主觀性、任意性之弊端。好自以為是,是過度主觀的表現(xiàn)之一,對此胡承諾批評說,一些人“只見己是,只見人非”,主觀意見“一經(jīng)先入,牢不可破,……于他人有用之言,必不留意,縱然屬目,終是己見為主”[11]11。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對好自以為是、好為人師、以偏概全者的嘲諷之文,如《莊子》中的“望洋興嘆”故事、唐人李肇所講“王積薪聞棋”的故事、歐陽修《賣油翁》中的“康肅炫射被取笑”的故事、《大般涅磐經(jīng)》中的“盲人摸象”故事、韓愈《日喻》中的“盲者誤識日”故事等等。

        10 以學為樂:治學之趣

        如果說“學以明道”是治學之旨,那么“以學為樂”則是治學之趣。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道“學以明道”為治學之旨的人,可稱為“知之者”;對讀書治學感興趣的人,可稱為“好之者”;從內心里“以學為樂”的人,則可稱為“樂之者”??梢姡螌W是有旨有趣的事情。文章之所以把“學以明道”置于首而把“以學為樂”置于末,就是為了前后呼應,即旨與趣遙相呼應。

        孟子言“樂則生矣”(《孟子·離婁上》),中國古人深明此理。求樂或以樂為生甚至以苦為樂,是儒家和道家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李澤厚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樂感文化”[24],這與西方基督教之“罪感文化”形成鮮明對照?!皹犯形幕辈粌H造就了中國古人安貧樂道的道德理性精神,而且還由此塑造出了中國文人的讀書為樂、以學為樂的治學精神。陶淵明有詩云:“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穲D。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這是一首田園讀書詩,在草、樹、鳥、風、雨和耕、廬、酒、蔬構成的自然田園中“讀我書”,悠哉悠哉,其樂無窮。這種毫無外在壓力和誘惑即毫無功利取向的讀書,已經(jīng)完全融入到自然和生活之中,其自由自在境界,令人向往。

        說到田園讀書詩,我們又自然想起宋末翁森的《四時讀書樂》。這是一首組詩,分春、夏、秋、冬四闋,結合四季風景描寫讀書之樂,因文長不能全錄,這里只引每闋最后一句:“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熏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

        如果說陶淵明、翁森的田園讀書只能是一種理想,那么歐陽修則把現(xiàn)實中的伏案讀書和思索過程完全當作獨享的快樂感受。歐陽修有一首自傳體長篇詩《讀書》,現(xiàn)節(jié)錄兩段:“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經(jīng)首唐虞,偽說起秦漢。篇章異句讀,解詁及箋傳。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初如兩軍交,乘勝方酣戰(zhàn)。當其旗鼓催,不覺人馬汗。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幾案。”“古人重溫故,官事幸有間。乃知讀書勤,其樂固無限。少而干祿利,老用忘憂患?!娙A暫時好,俯仰浮云散。淡泊味愈長,始終殊不變?!盵25]前一段主要描寫自己至老手不釋卷,在章句、解詁、箋傳過程中“去取勇斷”“不覺人馬汗”的快樂感受;后一段描寫利用官事間隙勤奮閱讀古書忘卻了利祿與憂患,以及淡泊之志不變所帶來的“其樂無限”之情。歐陽修的感受是現(xiàn)實的、實在的、發(fā)自內心的,“讀書本樂事”的超然境界,在歐陽修身上表現(xiàn)無遺。

        王陽明的弟子、“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艮則把“讀書本樂事”發(fā)揮到極致,干脆把學與樂等同起來,其《樂學歌》云:“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瓨肥菢反藢W,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瓨肥菍W,學是樂?!边@就把“樂”提高到學之本體的高度了,亦即學必樂、不樂非學!這當然是“以心為體”、排除一切心外之物的心學之樂,從中不難看出王艮皈依陸王“心即理”之思想理路。特立獨行的李贄作《讀書樂》詩云:“……世間何窄,方冊何寬!千圣萬賢,與公何冤!……死者是身,朽者是骨。此獨不朽,原與偕歿;倚嘯叢中,聲震林鶻。歌哭相從,其樂無窮!寸陰可惜,曷敢從容!”這首詩充分表達了李贄以讀書為戰(zhàn)斗、以文為槍械、以“聲震林鶻”為快樂的豪邁氣概,這與王艮把學之樂囿于心內“自樂”的狹隘之樂完全有別。

        無論是陶淵明、翁森、歐陽修,還是王艮、李贄,在現(xiàn)實中像他們這樣超脫或獨行的人是不多的。對大部分人而言,以學為樂是從學有所得、學有進步的感受中體悟出來的。“致知格物,于讀書得之者多”[3]1485,在讀書中“得之者多”,自然讓人樂此不疲。蘇轍有詩云:“人生不讀書,空洞一無有。……顧念今所知,頗覺前日陋。我家亦多書,早歲嘗竊叩。晨耕掛牛角,夜燭借鄰牖。經(jīng)年謝賓客,饑坐失昏晝。堆胸稍蟠屈,落筆逢左右。樂如聽鈞天,醉劇飲醇酎?!盵26]168-169讀書能夠帶來從“頗覺前日陋”到“落筆逢左右”的效果,自然樂從中出。薛瑄充分意識到此樂之貴,故其云:“萬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讀書之樂也。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而不知厭也?!盵3]1069

        有的人特別喜歡讀某種書或某類書,此亦為讀書之樂的應有之義。眾所周知,金圣嘆酷愛《水滸》,故其云:“天下之樂,第一莫若讀書;讀書之樂,第一莫若讀《水滸》?!盵27]我們知道,《水滸》《西廂記》都曾被列為“禁書”,但金圣嘆偏偏喜歡讀此類“才子書”。針對《西廂記》,金圣嘆在《讀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法》中云:“《西廂記》斷斷不是淫書,斷斷是妙文?!恼咭娭^之文,淫者見之謂之淫耳?!边@里金圣嘆道出了現(xiàn)代詮釋學所講“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喻。其實,在史書所記和小說所描寫的人物中,有不少人物的命運是悲慘的,所述“厚黑”現(xiàn)象是令人可怒的,但是只要記述有方、描寫感人,讀者就能產(chǎn)生共鳴,就能轉怒為樂,所以張潮說“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14]163。曾國藩曾把詩文趣味分為“詼詭之趣”和“閑適之趣”兩類。對于具有閑適之趣的詩文,曾國藩認為韋應物、孟浩然、白居易、傅山之詩和柳宗元的游記之文“極閑適”,而他自己尤其喜歡陶淵明的五言古詩、杜甫的五言律詩、陸游的七言絕句,且稱讀這些人的詩所得之樂“雖南面王不以易其樂也”[34]2267??梢姡鴩x書也是有其偏愛之趣的。有的人喜歡讀某些書達到“百讀不厭”的程度,如清人顧天石云“惟《左傳》《楚辭》、馬、班、杜、韓之詩文,及《水滸》《西廂》《還魂》等書,雖讀百遍不厭”[28]201?!鞍僮x不厭”,說明其樂無窮。這種偏愛之樂,其實人皆有之,只不過所偏內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只要這種偏愛之樂不致于“著火入魔”“執(zhí)迷不悟”的程度,即可視為正常的讀書之樂。不過,在中國古人的思想觀念中,這種偏愛之樂應該有所選擇,即所偏之向在“正道”則可,反之則不可。對此薛瑄分析云:“豈獨樂有雅鄭邪?書亦有之。小學,四書,六經(jīng),濂、洛、關、閩諸圣賢之書,雅也,嗜者少也,何故?以其味之澹也。百家小說、淫辭綺語、怪誕不經(jīng)之書,鄭也,莫不喜談而樂道之,蓋不待教督而好之者矣,夫何故?以其味之甘也。澹則人心平面而天理存,甘則人心迷而人欲肆。是其得失之歸,亦何異于樂之感人也哉!”[3]1519薛瑄此話是站在程朱理學的立場上而言的,有其壓抑人性的綱常倫理之局限性,但他把書之味分為“澹”“甘”之別且提醒人們慎重選擇而不要“誤入歧途”的告誡是有一定道理的。

        讀書不應關起門來一味地“閉門造車”,有時需要勞逸結合,有時也需要“換換頭腦”,以期“他山之石”之攻。明人湛若水在《大科書堂訓》一文中云:“諸生讀書遇厭倦時,便不長進,不妨登玩山水,以適其性?!秾W記》有‘游焉’‘息焉’之說,所以使人樂學鼓舞而不倦,亦是一助精神?!弊x書間隙有所“游”或“息”,有助于消除厭倦之緒,因此這種“游”或“息”是一種“助精神”之良法。陸世儀亦曾說:“晦庵(晦庵為朱熹之號——筆者注)詩有云:‘書冊埋頭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嘶掴种鲋荆窝苤娨?。凡人讀書用工,或考索名物,或精究義理,至紛頤難通,或思路俱絕處,且放下書冊,至空曠處游衍,以游衍,忽地思致觸發(fā),砉然中解,有不期然而然者,此窮理妙法。”[17]11著述之暇、讀書之余,放下書冊到空曠處游衍,即可以解疲倦,又可以在新鮮空氣中沐浴身心、觸發(fā)靈感,遂使思路“砉然中解”,豈不是“他山之石”之不請自到?這種讀書方法,可稱為“游衍讀書法”,若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或許可稱為“綠色讀書法”。稱為“游衍讀書法”也好,稱為“綠色讀書法”也好,其實都屬于“游樂讀書法”——讀書在游樂之中。

        治學需要處理好“專心”與“閑適”的關系,亦要處理好“一意專深”與“變換角度”的關系。對此,章學誠曾以“荷擔遠程,屢易其肩”的道理予以說明,極富辨證性,現(xiàn)不嫌文長,引錄于此:“夫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皆是卓然直立,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須與精神意趣相為浹洽,所謂樂則能生,不樂則不生也。昨年過鎮(zhèn)江順訪劉端臨教諭,自言頗用力于制數(shù)而未能有得,吾勸之以易意以求。夫用功不同,同期于道。學以致道,猶荷擔以趣遠程也,數(shù)休其力而屢易其肩,然后力有余而程可致也。功習之余,必靜思以求其天倪,數(shù)休其力之謂也;求于制數(shù),更端而究于文辭,反覆而窮于義理,循環(huán)不已,終期有得,屢易其肩之謂也。夫一尺之捶,日取其平,則終身用之不窮;專意一節(jié),無所變計,趣固亦窮,而力亦易見絀也。”[29]92理解章學誠說的這段話的意思,需要把握以下幾點:第一,治學如同荷擔遠程,需要屢易其肩,才能保證整個行程的平衡性和持續(xù)性;第二,所謂“屢易其肩”,包括“勞逸結合”“變換角度”等多方面含義;第三,治學要保持“易”與“不易”之間的循環(huán)協(xié)調,“不易”即“期于道”之志不變,“易”即方法途徑的適時變換;第四,治學中的“休其力”是為了保持學之力的持續(xù),“易其肩”是為了保持學之趣的不竭;第五,章學誠的整個這段話是以“樂則能生,不樂則不生”的原理為前提而論的,說明其言“休其力”和“易其肩”都是為了保證“學之所樂”。

        11 結語

        中國人在幾千年文明旅程中積累有極其豐富的治學思想,這一思想遺產(chǎn)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熱愛學習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這一思想遺產(chǎn)形成、積累和代代相傳的深厚歷史基礎。在這一思想遺產(chǎn)中,閃爍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之光,照亮著歷代學者的為學之路。通過上述可知,古代中國人的治學智慧,有旨有趣,有體有用,有方有法,有途有徑,有要有次,涵蓋治學活動的方方面面,且博而有約、散而有要。筆者把古代中國人極其豐富的治學智慧,梳理歸納為十大方面,不能說概括無遺,但可以說簡約適中。中國古人的治學智慧,是在中國古人特有的生存環(huán)境、思維方式、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fā)展的,有其獨特的思想特征和時代烙印。我們可以以古鑒今,但不可以以今論古、以古繩今。客觀地說,古代中國人的治學思想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在這一思想遺產(chǎn)中所蘊含的“合理內核”及其智慧因素,是值得今人傳承和發(fā)揚的。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挖掘和梳理古代中國人的治學智慧,為今人治學提供借鑒和指導,是圖書館學、閱讀學、文獻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任務。

        (來稿時間:2019年5月)

        猜你喜歡
        涵泳治學書目
        “大將軍”的治學之路
        涵泳語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具象思維”的實踐探索
        推薦書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蕭公權的治學轉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涵泳: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說“涵泳”
        例談古詩詞涵泳教學的三個層面
        語文知識(2014年6期)2014-02-28 22:00:10
        本刊郵購書目
        關于“主訴證治學”的思考
        《全國新書目》2009年1月薦書榜
        全國新書目(2009年1期)2009-04-13 06:58:24
        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亚洲素人av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伦鲁鲁片免费| 免费人成网在线观看品观网| 亚洲永久免费中文字幕| 奇米影视色777四色在线首页| 国产老熟女网站|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在线DVD| 欧美一区二区午夜福利在线yw| 国产精品成人av电影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蜜臀 |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va精品va国产va| 久久女人精品天堂av影院麻|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热久久亚洲|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2021|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还看的|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网站| 日韩免费小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精品| 东北老熟女被弄的嗷嗷叫高潮|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五月天综合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人伦禁忌dvd放荡欲情| 国产久视频国内精品999| 日日噜噜夜夜久久密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千人斩| 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 国产自拍精品视频免费|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