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白夢展 高 白 呂新華
甲狀腺乳頭癌是臨床常見內分泌疾病,常發(fā)于頸部,屬于惡性腫瘤中的一種[1]。隨著醫(yī)學診斷技術的發(fā)展,高頻高分辨率超聲診斷儀器的使用顯著提高了甲狀腺乳頭癌診斷與鑒別的準確性。螺旋CT可直觀的顯示甲狀腺腫瘤具體位置及解剖形態(tài)[2],現已逐漸應用于甲狀腺乳頭癌的臨床治療中。臨床工作中發(fā)現,單純應用一種診斷技術無法有效正確診斷甲狀腺腫瘤,聯合診斷效果更佳[3]。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甲狀腺乳頭癌患者,應用高頻超聲聯合CT檢查,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例甲狀腺乳頭癌患者臨床資料,根據影像學診斷措施的不同分為三組,其中50例患者接受單純高頻超聲檢查,納入單純超聲組;另52例患者接受單純CT檢查,納入單純CT組;其余48例患者接受高頻超聲聯合CT檢查,納入聯合組。單純超聲組患者年齡17~76歲,平均(48.47±1.48)歲,男性29例,女性21例。單純CT組年齡17~75歲,平均(48.45±1.46)歲,男性25例,女性27例。聯合組患者年齡17~77歲,平均(48.44±1.46)歲,男性25例,女性23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病理診斷為甲狀腺乳頭癌的患者;2.病例資料齊全的患者;3.同意本研究方案患者;4.接受隨訪并定期復查患者;5.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排除標準:1.心臟病患者;2.檢查禁忌癥患者;3.合并其他甲狀腺疾病患者;4.嚴重并發(fā)癥患者。
1.2 方法單純CT組患者接受64層螺旋CT檢測,除去患者全身金屬材質,清理頭發(fā)及脖頸,選取患者仰臥位,頸后墊高,頭部后仰或可向右、左側傾,充分暴露檢查部位,掃描前叮囑患者屏氣,不可進行吞咽動作,CT掃描范圍為顱底-主動脈弓水平,先行平掃,后行增強掃描,而后重建。掃描參數入:平掃5mm、130kv、50mA。
單純超聲組患者接受荷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仰臥位,頸后墊高,頭部可向左向右偏移,充分暴露檢查部位后,探頭頻率可設置weu5~12MHz,橫掃、縱掃、斜切。
聯合組患者接受高頻超聲聯合CT檢查,檢測步驟同單純超聲組、單純CT組。
1.3 評價指標為確保影像學審片的正確性,三組患者影像學圖像均有3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專家審定,若意見不一致,需經協商一致后方可進行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研究。
1.4 統計學方法本文數據由參與研究人員收集,統計后完整錄入本次研究數據庫,本次調查數據錄入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性別、類型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年齡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應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以P<0.05表示數據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診斷結果病理診斷結果顯示,150例甲狀腺乳頭癌患者中單側單發(fā)95例(63.33%),單側多發(fā)29例(19.33%),多側多發(fā)20例(13.33%),多側單發(fā)6例(4.00%)。伴微小鈣化84例(56.00%),其中合并甲狀腺彌漫性病變30例(31.58%),合影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21例(22.11%),合并甲狀腺濾泡性腺瘤21例(22.11%)。實質性病灶107例(71.33%),混合型病灶35例(23.33%),囊性病變8例(5.33%)。病灶直徑1cm~3.5cm,淋巴結轉移81例(85.26%)。
2.2 三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比較聯合組患者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顯著高于單純CT組、單純超聲組(P<0.05)。單純CT組與單純超聲組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三組影像學特征單純CT組影像學特征:39例(78.00%)患者甲狀腺腫瘤邊界模糊,48例(96.00%)回聲不均勻,50例(100.00%)鈣化。50例患者中CT將4例(8.00%)患者診斷為甲狀腺腺瘤。50例患者甲狀腺乳頭癌病灶均呈現低密度改變,34例(68.00%)向周邊侵犯,其中30例(60.00)為蟹足狀。25例(50.00%)淋巴結轉移患者中,單側轉移9例(18.00%),雙側轉移6例(12.00%),圖片可見頸部出現多個或單個圓形、橢圓形實質性低回聲結節(jié)。
單純超聲組患者影像學特征:50例(96.15%)患者甲狀腺實質沙粒樣鈣化,41例(78.85%)回聲顯示不均質,且回聲紊亂,無規(guī)則,未發(fā)現明顯結節(jié)。高頻超聲顯示,46例(88.46%)患者病灶血流成像豐富,10例(19.23%)患者血流紊亂。22例(42.31%)可見大小不等的強光斑,偶伴聲影,其中2例(9.09%)為橋本氏病伴乳頭狀微小癌,3例(13.64%)乳頭狀癌內可見血流。28例(53.85%)出現淋巴結轉移。
聯合組影像學特征:42例(87.50%)腫瘤邊緣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模糊48例(100.00%),回聲不均勻40例(83.33%),鈣樣化48例(100.00%)。術前CT掃描檢出病灶44例(91.67%),高頻超聲檢出病灶42例(87.50%),其中有7例(14.58%)病灶CT未檢出,故聯合診斷檢查48例,檢出率為100%。
手術是治療甲狀腺乳頭癌首選措施[4],術前精準判斷腫瘤位置[5]、性質、大小、位置等,對制定臨床手術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像學意義[6]。超聲、CT、MRI是檢查甲狀腺乳頭癌的重要方法,其中高頻超聲現已成為診斷甲狀腺乳頭癌的重要技術[7],但該影像學技術雖能較好反應腫瘤與周邊血管、氣管的關系[8],但易受局部血流信號[9]、腫瘤聲像交叉影像,無法有效檢出晚期甲狀腺乳頭癌存在的鄰近情況。孫春桂等[10]研究認為,結節(jié)有無包膜的觀察對甲狀腺乳頭癌高頻超聲檢查十分重要。高頻超聲能發(fā)現位于峽部微小病灶[11]。惡性甲狀腺乳頭癌高頻超聲圖像血流粗大迂曲,行走不規(guī)則[12],大部分高頻超聲影像呈高速、高阻型,且超聲峰值遷移,頻譜升降陡直,而惡性甲狀腺結節(jié)內部沒有貨少血流信號,周邊組織內可見放射狀血流信號,且向瘤體聚集[13]。CT是作為一種常規(guī)無創(chuàng)傷害性影像學方法,廣泛用于臨床。CT如有以下影像學特征可考慮為甲狀腺乳頭癌[14]:腫瘤邊界為蟹足狀,此時應考慮為惡變的可能。該病理機制是腫瘤向周邊正常組織浸潤,且浸潤深度及范圍較大。腫瘤內出現鈣化現象。CT平掃可見密度不均腫塊[15],這與腫瘤血管內癌栓形成后導致部分腫瘤組織死亡有關。增強掃描可見半島樣影像,強化結節(jié)是診斷甲狀腺乳頭癌的特征表現之一。以淋巴結轉移情況而言,CT掃描發(fā)現,淋巴結轉移主要見于甲狀腺旁及頸動脈鞘周邊。
表1 三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比較(%)
圖1 CT顯示右葉峽部乳頭狀癌右頸多發(fā)淋巴結轉移。圖2 CT顯示左葉乳頭狀癌并同側淋巴結腫大,鈣化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頻超聲聯合CT診斷甲狀腺乳頭癌正確率高于其單一診斷方法,其中單純高頻超聲及CT診斷甲狀腺乳頭癌正確率相近,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聯合診斷甲狀腺乳頭癌更能提高診斷效率、正確性,有利于準確判斷腫瘤大小及性質,利于手術治療。影像學特征分析結果發(fā)現,聯合診斷中的超聲診斷正好能彌補單純CT不能有效檢出微小病灶缺陷。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聯合CT診斷甲狀腺乳頭癌能有效提高淋巴結轉移檢出率,顯示微小病灶,彌補單純高頻超聲或CT診斷的不足,提高診斷正確性,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制定正確的手術方案,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