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芹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習慣于教師的講述,自主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培養(yǎng).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更加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課堂于學生.因此,教師應想方設(shè)法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融入到課堂中,積極思考、探究物理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問題導向,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投身到學習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氛圍中對物理知識有更好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掌握與之有關(guān)的知識技能.
如在教學《摩擦力》時,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瓶可樂放在了講桌上,并在瓶蓋上事先抹上了一些花生油,這時教師邀請學生打開可樂瓶子.學生認為只要輕輕用力,就能把可樂打開.可事實并非如此.學生感到很奇怪:這是怎么回事呢?只見教師拿過蘸有洗潔精的抹布輕輕擦拭著可樂瓶蓋,此時學生輕輕用力,就打開了.這時教師順勢提出問題:要想打開抹了油的瓶蓋為什么那么困難?失敗的學生說感覺手滑滑的,用不上力氣去打開蓋子,成功的學生說在打開蓋子時沒有發(fā)生滑動,稍一用力就開了.教師提出:那么是什么幫助打開的蓋子?學生在問題的導向中,開始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開始主動地思考、分析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對摩擦力有了深入的了解.
教師利用問題作導向,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自然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guān)的物理知識.
二、巧用實驗,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物理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實驗的直觀性來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這樣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力的合成》時,教師把學生帶入實驗室進行本節(jié)課的學習,在講完了“當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時合力的大小”之后,教師就讓學生用實驗探究:當兩個力有一定的夾角時,合力會是怎樣的,并給出實驗方案.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開始討論具體的實驗方案.學生根據(jù)教師提到的合力和分力能夠產(chǎn)生相同的作用效果,運用實驗桌上擺的實驗器材,想辦法滿足相同的作用效果.學生想到:要尋找有角度的力與合力之間的關(guān)系,需要有大小和方向,學生參照實驗桌上的器材,想到了彈簧秤和繩套.學生在一張白紙上先用兩個彈簧秤拉橡皮筋,使結(jié)點到某一位置并做好標記,這時記錄下兩個繩套的方向和此時彈簧秤的讀數(shù).然后用一個彈簧秤拉橡皮筋到剛做好的標記(實現(xiàn)作用效果相同),記錄繩套此時的方向和彈簧秤的讀數(shù).這時學生拿下白紙利用力的圖示法把兩個分力和合力做下來,結(jié)果學生通過三段線段的長短發(fā)現(xiàn)并不是簡單的相加或相減,大家盡可能地提高力的圖示的精確度,逐漸發(fā)現(xiàn)三個力連起來很像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引導并糾正:力的合成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為學生提供設(shè)計實驗方案、動手實驗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巧用生活,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物理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生活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產(chǎn)生主動思維的動力,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如在教學《平拋運動》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抗震救災視頻材料,一架飛機在空中投下了幾箱救災物資,由于視頻材料經(jīng)過了處理,所以學生看到的是救災物資下落的慢鏡頭,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夠觀察清楚救災物資離開飛機時在空中的分布特點;還特寫了一箱救災物資竟然正好落在了地面人員指定的地點的鏡頭.教師順勢問學生:救災物資在空中是怎樣分布的?投到指定地點的那箱救災物資是在哪里投放的?為什么要這樣投放呢?為什么會這么準確,投放員是怎樣做到的?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很快了解到當飛機在向前飛行的過程中,要想投放準確就要在目標之前先投放,而且可以通過飛機所處的高度和飛行速度估算出距離目標多遠進行投放.學生順利得出平拋運動這一曲線運動,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情況,在熟悉中更好地掌握了物理知識.
教師為學生引入生活元素進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有了積極的學習動力,以順利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而言之,在物理課堂中,教師應運用多樣的教學策略,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掌握知識的本質(zh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