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霖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逐漸步入了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中,我國新聞傳播模式發(fā)生了極大程度的改變,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新聞訴求,展開對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模式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聞傳播模式在新媒體時代下的主要特征,隨后就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以期促進我國新聞傳播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6-0019-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取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和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特別是人們接收和傳播資訊方面更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人們通過手機、計算機等移動端就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傳播消息,這種局面的出現對我國的傳統新聞傳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1 ]。因此,新聞傳播要想最大程度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就必須要與時俱進,發(fā)展新媒體背景下全新的新聞傳播模式。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的特征分析
1.1 時效性明顯增強,全時性特征明顯
對于新聞來說,時效性是其最重要的屬性和特征之一。從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來看,大多都是通過報紙等紙質形式進行傳播的,而由于報紙的信息收集、編纂、排版以及印刷都會消耗相對較多的時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
近年來,我國逐漸步入了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以及其他互聯網平臺已經逐漸的取代了報紙等紙質的傳統媒體形式,人民通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就可以隨時隨地、全天候、24小時的觀看和查詢相應的新聞資訊,同時還可以對新聞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進行持續(xù)的跟蹤,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同時也賦予了新聞傳播全時性的特征[ 2 ]。
1.2 數字化趨勢明顯
從傳統的新聞傳播內容來說,大多都是由大量的文字和少量的圖片構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新聞內容已經無法充分滿足人民對于新聞資訊的需求。在新媒體時代中,也賦予了新聞傳播更為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容,如聲音、視頻等影像資料融入等。
除此之外,新聞傳播的媒介也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由傳統的廣播、電視、收音機等逐漸發(fā)展成為計算機、手機等即時通訊產品,使得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數字化趨勢愈發(fā)明顯[3]。
1.3 互動性明顯增強
從傳統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定的互動性,但是大多使用的都是信件、電話等方式,效果差且周期相對較長。而新媒體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設備和互聯網平臺大量涌現,如手機、電腦、微博、博客、臉書等,人們通過這些可以針對新聞事件即時進行轉發(fā)和評論,既尊重了我國公民的知情權,有利于人們群眾第一時間獲取新聞資訊,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國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通過針對新聞事件的評論,我國政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民意,有利于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1.4 新聞傳播主體呈現出多樣性趨勢[4]
在傳統的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的主題基本上都是新聞編輯和記者,但是自從我國步入了新媒體時代,每一位公民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來記錄、傳播和評論相關的新聞事件,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主體已經由記者和編輯發(fā)展成為了每一個人。不僅有利于新聞制造和傳播成本的降低,同時也使得新聞的真實性顯著增強,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減輕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工作復雜度,使其可以針對更有價值的新聞展開更有針對性、更深層次的跟蹤和報道,提高了我國新聞的整體質量和深度。
1.5 全媒體化趨勢突出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媒體的全媒體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一方面是新聞傳播形式的全媒體化。新媒體時代中,新聞傳播已經由傳統的大量文字加少量圖片的主要內容向著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相互融合的形式轉變,增加了新聞的趣味性以及吸引力,有利于新聞傳播的進一步發(fā)展;
另一方面是新聞傳播介質的全媒體化。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主要為報紙、電視等方式,步入新媒體時代一來,我國的新聞傳播媒介愈發(fā)豐富,例如手機、電腦等都成為了新聞傳播的媒介之一,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新聞傳播和閱讀的渠道,同時也促進了人民新聞閱讀方式的轉變。
2 新媒體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模式
2.1 立足于群眾閱讀習慣,吸引受眾,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奠定受眾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fā)展十分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群眾閱讀的習慣,同時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法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我國各行各業(yè)面臨的市場競爭愈發(fā)激烈,處于生活和發(fā)展的需要,人民不得不進行快節(jié)奏的生活,由此導致了人民群眾在接收和瀏覽新聞消息時通常會拒絕或屏蔽自身不感興趣或者是枯燥乏味的信息咨詢。因此,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設計和傳播的過程中,要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閱讀習慣,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 5 ]。
除此之外,還要求相關部門對新聞類型和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并通過調研和分析得出人民群眾更喜歡、更容易接受的新聞類型和新聞內容,著重打造這方面的新聞傳播,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聞訴求,進而為我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奠定充實的受眾基礎。
2.2 進一步挖掘新聞的深度和價值,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奠定內容基礎
進入21世紀以來,大量新型媒體不斷出現,新聞傳播的互動性和時效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強,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新聞層出不窮,其中固然存在一部分具有一定價值和研究意義的新聞,但是更多的缺失毫無深度和價值的新聞信息,不僅降低了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水平,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一些不良信息的大肆傳播,影響到了我國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對于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來說,要真正重視起新聞自身的質量和水平,不僅要提升新聞的深度,同時也要挖掘新聞內在的價值,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既有價值又有深入的新聞內容。
2.3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基礎,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技術支撐
與現代新聞傳播技術相比,傳統的新聞傳播技術不僅傳輸速率慢、傳輸數量少,同時時效性也相對較差,但是對于新聞傳播來說,其最大的價值就在于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資料,即對時效性的要求相對較高[6]。而在新媒體時代中,現代化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各式各樣的便攜式移動設備層出不窮,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方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來進行新聞的創(chuàng)作、傳播、轉發(fā)以及評論,賦予了新聞更強的時效性。與此同時,網絡上也涌現了諸多的新聞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直播平臺、全面體以及自媒體平臺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新聞傳播的媒介中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形式就是自媒體,其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新聞直播的形式賦予新聞更強大的親民屬性,有利于人民快節(jié)奏生活壓力的減輕和緩解。由上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fā)展促進了全新新聞媒介的產生,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暢通的渠道和平臺,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3 結論
新媒體時代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人民群眾的閱讀方式和習慣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而新聞傳播涌現了諸多的新特征,例如時效性和全時性、互動性、數字化、全媒體化以及傳播媒體多樣化等。因此,要想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要充分把握和了解新聞傳播的新特征,在充分了解人民新聞訴求的基礎上開展相關的工作,有利于實現在保證新聞傳播質量和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和創(chuàng)新新聞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漱蔚.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教育模式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22):110-111.
[2]吳姝麗.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模式[J].中國傳媒科技,2018(8):33-34.
[3]方超,袁詩鵬,楊凱乘.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探究——以企鵝新媒體學院為例[J].視聽,2018(8):194-195.
[4]端木傳濤.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模式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17):155-156.
[5]王靜.基于新媒體的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模式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1):139-140.
[6]趙永剛.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J].新聞傳播,2018(1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