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艷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挫折-攻擊假說由多拉德、米勒等人(1939)最早提出,Berkowitz 于1989年對其進行修正,該理論認為,挫折雖不直接導致攻擊行為,但為攻擊行為的現實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喚醒狀態(tài)或準備狀態(tài)[1]。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她認為攻擊行為不是本能的反應,而是在后天的社會情景中習得[2],強化和模仿對學習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榜樣對人們的攻擊性行為會產生巨大影響。以認知理論為基礎形成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社會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新聯合理論。社會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個體不良的社會認知觀念可導致信息加工的偏差,是攻擊行為產生的基礎。認知新聯合理論認為除了各種外部環(huán)境對其認知觀念的暗示作用外,攻擊行為還受到個人情緒的影響,如易怒、沖動、缺乏自我控制等。以上學說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機制,但單一學說很難解釋攻擊行為發(fā)生的復雜過程,Anderson和Bushman對各種學進行整合提出了一般攻擊行為模型(GAM)[3],是目前得到廣泛認可得理論。GAM模型認為攻擊行為是個體變量(如人格)和外部環(huán)境變量相互作用的多階段過程,外部環(huán)境變量和個體變量也可以通過影響個體當前內部狀態(tài)(認知、情緒和喚醒狀態(tài))及之后的評價和決策,共同影響攻擊行為[4]。
關于體育運動對攻擊行為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實驗干預、問卷調研、大數據分析等不同范式的研究,但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結論。Shachar等(2016)[5]將649名3~6年級具有外顯攻擊行為小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1學年的校外武術運動和集體運動干預后發(fā)現,運動組學生在敵意思維,憤怒、負性情緒、身體攻擊行為都明顯降低;Saeed等(2016)[6]對242名16~28歲的180名經常運動的美國青少年(運動項目為排球、足球、空手道、拳擊、籃球、冰壺、冰球和摔跤)和62名不運動的青少年,呂璐等(2014)[7]對我國不同行政區(qū)域9所高校2 366名大學生(具體運動項目不詳)的問卷調查都支持經常體育運動會減少攻擊行為的觀點。也有研究持不同觀點,Faulkner等(2007)[8]對3 796名11~20歲青少年的調查研究表明高密度體育運動會增加青少年的攻擊性。Colakoglu等(2014)[9]對514名中學生進行的對比研究指出經常運動參與的中學生果敢型攻擊性得分更高,曹麗君(2016)[10]對南通市經常參加課余體育活動與不參加運動或每周運動不足2次的兒童進行了對比研究發(fā)現,經常參加課余體育活動的兒童在敵對、憤怒因子、口頭攻擊、身體攻擊得分上顯著高于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兒童,攻擊性更強;另外,還有研究指出二者并無相關性,Mutz等(2009)[11]利用PISA項目的調查數據對33 809名15歲青少年的大統(tǒng)計分析表明青少年參與俱樂部運動并沒有減少其暴力攻擊行為。
為進一步探討體育運動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相關學者將研究細化,對運動項目、運動任務性質等變量進行控制、分析。Mutz等(2012)[12]研究指出參與格斗(例如摔跤、拳擊、空手道)、健美和肌肉塑形運動項目、身體接觸性運動項目(例如籃球、足球、手球)的男性中學生對攻擊行為認同度高且身體攻擊行為較多,參與非直身體接觸性運動項目(例如網球、游泳、田徑項目等)、休閑體育運動項目(例如慢跑、滑雪等)會減少攻擊意識[13]。Kleinert等(2016)[14]研究提出,合作性的體育運動可以產生更多積極情緒,減少攻擊意識水平,同時,同隊隊員之間的關系質量也十分重要,因為運動中的不良情緒如憤怒、沮喪和攻擊意識往往來自與同隊隊員的練習中。另外,運動環(huán)境及運動組織形式也可以影響攻擊行為。Anderson(1997)等[16]研究表明高溫會使個體感到心煩、不舒服、苦惱,增加敵意狀態(tài)(憤怒)。李樹旺(2010)[17]研究指出有教師組織的學校體育由于引導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fā)展。Mutz(2012)[12]也提出青少年在俱樂部、學校中花費時間參與體育活動會由于得到監(jiān)管而減少游手好閑的時間及參與群體攻擊行為的機會。
另外,體育運動減少攻擊行為的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1)提高個體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指個體自主調節(jié)行為,并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發(fā)或制止特定行為[1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會使個體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Shachar等(2016)[5]、Audroné等(2013)[14]的研究指出參與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個體的集中度與關注力,提高其在壓力狀態(tài)下的快速決定能力、協調能力等,進而提高個體的自我控制能力,進而抑制攻擊行為的發(fā)生。(2)促進移情。移情是一種替代的或間接的情緒反應能力,是個體能夠以他人為中心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夠親身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過程,移情水平與攻擊水平呈負相關[15]。Colakoglu(2014)[9]對514名的中學生進行對比研究指出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個體的移情程度會增加,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3)降低羞澀,提高自尊。很多研究指出羞澀與可以顯著正向預測攻擊,呂璐等(2014)[18]的研究證明,參與體育活動會降低參加者的羞澀程度,體育活動通過羞澀中介的作用,對攻擊性行為產生抑制作用。另外,相關研究也指出自尊水平越低,自我控制能力越低,攻擊情緒及攻擊性越高,而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兒童)自尊會更加積極,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攻擊水平[19]。
綜上所述,目前現有研究還較為匱乏,系統(tǒng)、細分化的研究還有待開展。目前相關研究在控制變量(如個體的攻擊基線水平、性別、年齡)處理、實驗過程設計,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上的參差不齊,是導致研究結論一致性差的重要因素。雖然如此,但體育運動對引發(fā)攻擊行為變量的良性效應已得到認可,為體育運動用于攻擊行為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參考,現有研究說明,適宜負荷強度、較低競爭性和攻擊性、合作性、休閑性運動項目參與更有利于個體攻擊水平的降低,專業(yè)人員(教師、教練、訓練師、健身指導員等)的組織和監(jiān)管更有利于運動項目良性作用的發(fā)揮,同時在團隊項目中,良好團隊關系,團隊文化和氛圍的營造也影響著運動參與的效果,回歸到學校體育運動開展層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體育運動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情緒發(fā)泄渠道,在自由運動狀態(tài)下,學生更容易釋放自我,宣泄攻擊性行為,而在此過程中,體育運動可作為輿情監(jiān)控的工具,組織者可通過仔細觀察,及時發(fā)現具有攻擊行為傾向的個體并形成預判,有針對性地對有隱患的個體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和干預,在尚接受和控制的范圍內有效避免惡性攻擊事件發(fā)生。另外,青少年學生由于其青春期發(fā)育期道德價值觀的不成熟和沖動、情緒化、缺乏自制,課余空閑時間中缺乏監(jiān)管,易使其接觸暴力游戲或被動卷入群體暴力,形成攻擊性的認知,模仿攻擊性行為。動員青少年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消耗其剩余精力,釋放學習壓力,還可以增加人際交往和溝通,消除孤獨感,同時還可以有效減少和阻斷青少年接觸不良群體,參與暴力攻擊行為的機會。
首先,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普查,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的人格特征,攻擊意識,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運動能力特點,設計個性化、科學化的運動處方。在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難度上,做到與學生的人格特質、氣質類型及體育水平相匹配,重視學生心理成長體驗。如避免高攻擊意識水平的學生在有效價值引導狀態(tài)下參與格斗、摔跤等高攻擊性運動項目;針對抑郁質學生,開展拉丁舞、足球、籃球、健美操等活潑,動感,人際互動較多體育運動;針對羞澀、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降低難度開設基礎性的體育課程,針對有運動基礎的學生開設高階體育課程等。其次,加大經費投入,提供舒適、優(yōu)美的運動場所和運動環(huán)境,讓體育課程和課余體育運動活動成為身心享受。同時,在學生體育開展中,教練或相關人員的組織監(jiān)管和價值引領非常重要,目前我國中小學在師資數量及師資專業(yè)素質上都遠遠不夠,因此,增加體育從業(yè)人員的數量,培養(yǎng)一批既具有體育專業(yè)素養(yǎng)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心理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體育人才已經非常迫切。
“健全人格,首在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顯著的且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在校園學生攻擊事件頻發(fā)的背景下,我國學校體育更應回歸其教育本質,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為目的,體育教學及各級各類體育活動開展中始終明確并融入公平、遵守規(guī)則的法治精神;超越自我,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抗挫精神;尊重對手、合作、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加強校際、班際以及班內同學之間的人際互動、團隊合作,淡化運動與競賽的功利意識、競爭意識、求勝意識。正面引領,利用活躍在競技體育領域的、青少年學生熟知體育明星的事例,廣泛宣傳,通過榜樣效應、示范效應,促進學生對體育的精神價值的深刻理解,將體育精神與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使之內化于學生之心并成為青少年學生的重要價值觀和行為指南。
攻擊行為是個體內部變量和外部環(huán)境多變量交互作用的結果。體育運動可增加個體自我控制能力,促進移情、降低羞澀、增強個體自尊發(fā)展,有助于減少攻擊行為發(fā)生。然而,體育在預防和減少青少年攻擊行為中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具有一定的適切性,相關研究還很匱乏。
不僅需要在數量上增加且需要進一步細化?,F有研究說明適宜負荷、較低競爭性和攻擊性、合作性、休閑性運動項目和在有監(jiān)管、良好運動環(huán)境下的體育運動更有利于降低個體攻擊水平。當前在校園攻擊事件背景下,學校體育可發(fā)揮輿情監(jiān)控功能與組織功能、人格教育功能,通過優(yōu)化運動環(huán)境,科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生理和運動能力,融入具有體育精神價值觀的個性化、系統(tǒng)化學校體育方案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規(guī)范行為形成,使學校體育運動成為減少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