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林槚晟 顏偉 高泳 張纓 王瑛上海市徐匯區(qū)中心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上海 200031)
內容提要:目的:對比和分析SPECT/CT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增益價值情況。方法:選取本院120例全身骨顯像有脊柱良惡性病灶患者的SPECT、CT及兩者同機融合的圖像資料,進行詳細的影像學診斷對比和分析,以最終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同時以影像學檢查或≥6個月的隨訪結果為診斷重要依據(jù),分析SPECT/CT顯像及平面骨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灶的診斷能力及診斷增益價值效果情況。結果:經過結果對比和分析發(fā)現(xiàn),120例患者共有152處病灶,通過平面骨顯像確診的良性病變及惡性病變病灶共計42處,占比27.63%。通過SPET/CT顯像確診病灶共計141處,占比92.76%。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可以顯著發(fā)現(xiàn),與平面骨顯像對比,SPECT/CT顯像對診斷有幫助為142處,占比93.42%。而檢查結果中,不確定8處,無幫助2處,共計10處,占比6.57%。SPECT/CT顯像顯著優(yōu)于全身平面骨顯像,其差異較為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SPET/CT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辨別診斷價值較高,相較平面骨顯像能夠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增益價值十分明顯。
在進行臨床診斷治療的過程中,影像學診斷自身價值和意義非同小可,而全身骨現(xiàn)象的辦法靈敏度較高,方便簡潔,但是對于病變定位能力方面欠佳,鑒別單發(fā)放射性濃聚灶良惡性較為困難,缺乏良好的定位特點[1]。而在進行臨床檢查的過程中,SPET/CT顯像則可以更好地彌補這方面不足,具備著精確的解剖分析能力和定位能力,真正意義上可以實現(xiàn)影像信息互補,提高了診斷準確性[2]。本次報道就SPECT/CT顯像對脊柱良惡性病變診斷的增益價值進行研究分析。
選取本院進行全身骨顯像且具備惡性腫瘤病史、發(fā)現(xiàn)脊柱有陽性病灶的患者共計120例,患者年齡階段在36~78歲,平均(68.7±1.2)歲?;颊呒膊》N類包括肺癌、乳腺癌、消化系統(tǒng)腫瘤、腎癌、前列腺癌、鼻咽癌和生殖附件癌等。排除進行檢查未見異?;虼嬖趶V泛性惡性腫瘤轉移的患者,排除體位受限不能保持固定體位,導致影像資料欠佳的患者,排除精神障礙不能合作的患者。
將本次調查研究的120例患者全身骨顯像有脊柱良惡性病灶患者的SPECT、CT及兩者同機融合的圖像資料,進行詳細的影像學診斷對比和分析,以最終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同時以影像學檢查或≥6個月的隨訪結果為診斷重要依據(jù),分析SPECT/CT顯像及平面骨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灶的診斷能力及診斷增益價值效果情況。顯像方法包括靜脈注射顯像劑740~1110MBq,進行注射后鼓勵患者多飲水多排尿,注射后3h進行全身骨現(xiàn)象,掃描速度為15~20cm/min。局部確定范圍之后,進一步進行SPECT/CT掃描,獲得局部橫斷位、矢狀位和冠狀位圖像,進一步進行影像學分析。
綜合患者既往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資料,進行盲法閱片,對于診斷意見不一致情況,采取共同討論,以最后共同討論的結果為最終標準。最后,以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結合兩種以上其他影像學檢查診斷,如MRI、CT、X射線等進行參考,隨訪≥6個月。
對本次調查研究的所有數(shù)據(jù)利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進行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結果對比和分析發(fā)現(xiàn),120例患者共有152處病灶,通過平面骨顯像確診的良性病變及惡性病變病灶共計42處,占比27.63%。通過SPET/CT顯像確診病灶共計141處,占比92.76%。與平面骨顯像對比,SPECT/CT顯像對診斷有幫助為142處,占比93.42%。而檢查結果中,不確定8處,無幫助2處,共計10處,占比6.57%。二者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SPECT/CT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變診斷增益價值十分明顯,SPECT/CT顯像顯著優(yōu)于全身平面骨顯像,其差異較為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通過結果的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該類影像學檢查和診斷方法自身的應用價值較高,同時自身的準確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對有腫瘤病史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將脊柱放射性異常退求其次簡單地歸結為退行性病變和腫瘤的骨轉移是缺乏準確性和嚴謹性的[3]。雖然全身骨顯像靈敏度較高,使用較為快捷方便,是篩選和診斷、隨訪骨轉移腫瘤的首選方法,但是其自身對于椎體良性病變和轉移性腫瘤導致的病理現(xiàn)象、病理改變方面的診斷并不敏感,難以進行鑒別和辨別診斷[4]。而SPECT/CT顯像則可以恰到好處的彌補這樣的不足,在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可以進行局部的解剖結構及病理改變顯示,極大程度地提升和彌補了該類診斷和檢查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提升了檢出率和準確性。由此可見,SPECT/CT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增益價值十分重要。
如本次研究報道所述,選取本院120例全身骨顯像有脊柱良惡性病灶患者的SPECT、CT及兩者同機融合的圖像資料,進行詳細的影像學診斷對比和分析,以最終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同時以影像學檢查或≥6個月的隨訪結果為診斷重要依據(jù),分析SPECT/CT顯像及平面骨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病灶的診斷能力及診斷增益價值效果情況。經過結果對比和分析發(fā)現(xiàn),120例患者共有152處病灶,通過平面骨顯像確診的良性病變及惡性病變病灶共計42處,占比27.63%。通過SPET/CT顯像確診病灶共計141處,占比92.76%。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與平面骨顯像對比,SPECT/CT顯像對診斷有幫助為142處,占比93.42%。而檢查結果中,不確定8處,無幫助2處,共計10處,占比6.57%。二者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SPECT/CT顯像顯著優(yōu)于全身平面骨顯像,其差異較為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結果的對比分析可以顯著發(fā)現(xiàn),SPET/CT顯像對于脊柱良惡性辨別診斷價值較高,相較平面骨顯像能夠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增益價值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