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耀明
(江蘇省溧陽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江蘇 溧陽 2133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該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因發(fā)生粥樣硬化性病理改變而變得狹窄,進而導致其心肌組織發(fā)生缺血、缺氧性壞死的一種心臟病[1]。導致冠心病發(fā)生的誘因包括患者存在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肥胖癥等疾病或患者有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等。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心絞痛、心悸、惡心等。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較差,冠心病會對其健康和日常生活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2]。因此,當老年人罹患冠心病后需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均是治療冠心病常用的抗血栓藥物。本次研究主要是對比為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江蘇省溧陽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經(jīng)檢查被確診為冠心病。2)患者未合并有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3)患者無精神障礙。將這12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27例;其年齡為59~76歲,平均年齡為(65.38±6.01)歲;其中,有心絞痛癥狀的患者有31例,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有24例,合并有高血糖的患者有26例。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63~84歲,平均年齡為(70.82±6.27)歲;其中,有心絞痛癥狀的患者有26例,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有26例,合并有高血糖的患者有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抽取其清晨空腹靜脈血對其進行血常規(guī)、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標等常規(guī)檢驗。之后,根據(jù)患者的檢驗結(jié)果及臨床癥狀,為其使用硝酸酯類擴血管藥物等進行對癥治療。然后,為A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生產(chǎn)廠家:北京曙光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1028)進行治療。阿司匹林的用法為:口服,50~150 mg/次,1次/d。為B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維,生產(chǎn)廠家:賽諾菲 (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6410〕進行治療。氯吡格雷的用法是:口服,50~100 mg/次,1~2次/d。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PAG(血小板凝聚率)、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及其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A組患者的平均PAG為(42±0.37)%,其平均APTT為(41.62±2.16)s;B組患者的平均PAG為(30±0.13)%,其平均 APTT為(50.39±2.31)s。與 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后的平均PAG較低,其平均APTT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均PAG與平均APTT的對比()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均PAG與平均APTT的對比()
組別 例數(shù)(n) PAG(%) APTT(s)A 組 60 42±0.37 41.62±2.16 B 組 60 30±0.13 50.39±2.31 t值 2.370 21.480 P值 0.0194 0.000
治療過程中,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
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并發(fā)癥多、死亡率較高的特點。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方法包括進行藥物治療、PCI(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CABG(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等。治療冠心病的常用藥物種類有硝酸酯類藥物(如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5-單硝酸異山梨酯、長效硝酸甘油制劑)、抗血栓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羅非班等)、纖溶藥物(鏈激酶、尿激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阿替洛爾、比索洛爾等)、鈣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硝苯地平控釋劑、氨氯地平等)等[3]。老年人各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在使用上述藥物后其易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相關(guān)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為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4]。阿司匹林是1853年由弗雷德里克·熱拉爾首次合成的。自1898年上市至今,該藥的使用歷史已經(jīng)有100多年。阿司匹林是醫(yī)藥史上的三大經(jīng)典藥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zhèn)痛藥。該藥可有效地抑制冠心病患者體內(nèi)的血小板凝聚,進而預防血栓的形成。使用阿司匹林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對其腸胃的刺激較大,易導致其發(fā)生多種不良反應(如胃黏膜出血、惡心嘔吐、腹瀉腹痛、肝損傷等),會對其機體造成較大的傷害[5]。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該藥是由法國賽諾菲公司于1986年研制成功的,其早期的合成方法十分復雜且收率僅有45%。1991年賽諾菲公司將該藥的合成方法進行了改進,雖然降低了該藥的制作成本并縮短了反應時間,但其收率仍較低。近年來,通過對該藥合成工藝的不斷改進,其收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氯吡格雷可對患者體內(nèi)ADP(二磷酸腺苷)物質(zhì)與血小板受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進行選擇性抑制,同時還可對其體內(nèi)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在ADP物質(zhì)介導作用下的活化過程進行有效地抑制,從而抑制其體內(nèi)血小板細胞的聚集[6]。該藥具有起效迅速、與患者血漿中蛋白結(jié)合率高、對患者體內(nèi)ADP受體作用不可逆等特點。相關(guān)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使用阿司匹林相比,對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抑制其血小板的聚集,且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較低[7]。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后其平均PAG較低,其平均APTT較高,其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相比,為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其凝血指標,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