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顯示,腦梗死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1]。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可能與糖脂代謝紊亂、高尿酸血癥、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Cystatin C,Cys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體、基質金屬蛋白酶、白細胞介素、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等密切相關,這些代謝異常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增加發(fā)生心腦血管病的風險,是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2-8]。腦梗死病人的血清Hcy和CysC水平變化異常[9-10]。近年來研究顯示,Hcy、CysC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有密切關系[11]。Hcy是甲硫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屬于含硫氨基酸,在人體內濃度甚微。但高Hcy血癥通過形成超氧化物損害血管內皮,進而引起或促進血栓的形成。同時高Hcy血癥還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引發(fā)血小板黏附性增加,最終引起血栓[12]。CysC是一種表達在所有有核細胞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參與Hcy的代謝過程,通過抑制相關酶的活性提高Hcy水平[13]。因此,有學者認為Hcy和CysC水平的異常與心腦血管病密切相關[14-16]。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是對血管壁的直接測量,可用于評價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等的相對危險度增高密切相關[17-19]。有關Hcy和CysC與腦梗死病人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相關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通過檢測腦梗死病人Hcy、CysC和頸動脈IMT水平的變化,觀察Hcy和CysC與腦梗死病人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入選2013年1月—2017年12月診治的急性腦梗死病人200例為觀察組。入選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標準[1],首次發(fā)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7 d;②有明確的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損害癥狀/體征,經頭頸部CT血管造影(CTA)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確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③受試者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配合檢查。
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血管病、心源性腦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腦梗死,既往有精神及心理疾病史,伴有嚴重意識障礙、精神癥狀、失語、構音障礙及聽力損害等不能配合者;②嚴重心、肝、腎病人;③惡性腫瘤病人;④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甲狀腺功能減退者;⑤繼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急慢性感染者;⑥半年內使用過抗凝與纖溶、雌激素、避孕藥、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者,近1個月服用過影響Hcy的B族維生素、葉酸等藥物者;⑦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⑧近2 周內行外科手術或有創(chuàng)傷史者。
同期健康體檢人群100名為對照組。
1.2 觀察指標及檢測 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相關生化指標(血脂、血糖、Hcy、CysC)。
用HP-5500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探頭頻率(5~12) MHz。受試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彩超檢查由同一位操作者應用同一臺儀器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選擇距離頸總動脈分叉1.5 cm左右的頸動脈后壁測量IMT,取雙側頸動脈病變較為嚴重一側IMT為個體值,觀察血管形態(tài)、結構、有無斑塊形成及部位。
觀察組根據(jù)IMT進一步分組,即IMT正常組(IMT<0.9 mm)、IMT增厚組(0.9 mm≤IMT<1.3 mm)和斑塊組(IMT≥1.3 mm,或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或超過周邊IMT的50%)。斑塊組病人根據(jù)斑塊性質進一步分為硬斑塊組、軟斑塊組、混合斑塊組。硬斑塊是指斑塊纖維化、鈣化,內部回聲增強、后方伴聲影者;軟斑塊是指超聲檢查中呈弱回聲或等回聲;混合斑塊兼有硬斑塊和軟斑塊特點者。
2.1 兩組受試者基礎臨床資料 兩組受試者性別比例、年齡、心率、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和Hcy和CysC水平升高(P<0.05)。詳見表1。
2.2 觀察組中不同IMT亞組Hcy和CysC水平比較 隨著IMT的增厚,Hcy和CysC水平也逐漸升高(均P<0.05)。詳見表2。
2.3 觀察組不同斑塊亞組Hcy和CysC水平的比較 混合斑塊組的Hcy和CysC水平高于軟斑塊組和硬斑塊組,軟斑塊組又高于硬斑塊組(均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病人基礎臨床資料
表2 觀察組IMT亞組Hcy和CysC水平比較(±s)
表3 觀察組不同斑塊亞組Hcy和CysC水平比較(±s)
2.4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Hcy(r=0.358,P<0.05)和CysC(r=0.462,P<0.05)水平與IMT呈正相關。將IMT<0.9 mm賦值為0,IMT≥ 0.9 mm(增厚和斑塊形成)賦值為1作為應變量;將與IMT有明顯相關性的臨床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排除血壓、血脂、血糖等后,Hcy(β=2.969,P<0.05)和CysC(β=2.369,P<0.05)仍是IMT增厚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Hcy是蛋氨酸代謝過程中的重要產物,Hcy水平過度升高可引起機體動脈內皮結構和功能改變,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損傷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管平滑肌增生及血小板聚集,影響纖溶凝血系統(tǒng),促進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進展[15]。研究發(fā)現(xiàn),高Hcy血癥可能是造成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0-21]。本研究提示腦梗死組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著IMT的增厚,Hcy水平逐漸升高,混合斑塊組的Hcy水平高于軟斑塊組和硬斑塊組,軟斑塊組又高于硬斑塊組,表明Hcy在腦梗死病人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與閆斌等[15]的研究結果類似。
CysC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常用于腎功能的早期評估[3]。研究顯示,CysC 與心腦血管病密切相關,其表達失衡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其機制有以下幾方面[2-3,5,9,11-14,16]:①參與細胞外基質的產生和降解,影響粒細胞的吞噬、趨化功能;②改變血小板功能,促進血栓形成;③增加氧自由基的產生,損傷血管內皮,促進斑塊形成;④通過CD40L途徑介導斑塊不穩(wěn)定性。Bengtsson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CysC與動脈粥樣斑塊的消退和穩(wěn)定性有關,提示CysC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腦梗死組Cys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著IMT的增厚,CysC水平逐漸升高,提示CysC水平隨IMT增厚嚴重程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對不同性質斑塊病人的CysC水平分析表明,混合斑塊組的CysC水平高于軟斑塊組和硬斑塊組,軟斑塊組又高于硬斑塊組,軟斑和混合性斑塊為不穩(wěn)定性斑塊,硬斑為穩(wěn)定性斑塊,說明CysC在頸動脈硬化斑塊性質判斷上還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張俏忻等[23]研究報道一致。
本研究分析Hcy和CysC與IMT的相關性顯示,Hcy和CysC水平與IMT呈正相關;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排除血壓、血脂、血糖等后,Hcy和CysC仍是IMT增厚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說明Hcy和CysC參與腦梗死病人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并與之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