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相左是表示觀點不同的一個常用詞語,這里的“左”是相違、相反的意思,這個意思的產(chǎn)生與左右的差異有關(guān)。
“左”和“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異的地方,考慮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古人認為“右”有幫助自己的功效,于是就用“右”來表示幫助、偏袒。與“右”相反,“左”便具有了相違、反對的意思。自“左”具有“反對”的意思之后,便逐漸引申為事情、意見的相違、相反,后來干脆約定俗成地使用“相左”來表達意見相違。
楷樹,俗稱黃連木。唐朝《酉陽雜俎續(xù)集·支植下》記載,蜀中有一種樹,別的樹茂盛時,它像一個枯樹樁子;隆冬時節(jié),別的樹都凋零了,它反而長出了茂盛的枝條,蜀地人稱它“楷木”。相傳這種樹最早生長在孔子墓旁,所以又稱“孔木”??瑯涞臉涓赏χ鄙L,枝繁葉茂,巍然屹立,正像圣人直道而行的風(fēng)格,是眾樹的榜樣。
明朝《水東日記》記載,模樹最早生長在周公的墓旁,葉子隨季節(jié)而變化,春天青翠,夏季赤紅,秋日變白,冬日變黑,因其色澤純正,不同于“塵俗”,亦為眾樹的榜樣。因此,古人以樹喻人,把人的模范行為、表率風(fēng)范稱為“楷?!?。
“點心”一名由來已久。據(jù)傳說梁紅玉擊鼓退金兵之時,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然而,據(jù)有關(guān)烹調(diào)資料記載,“點心”的名字比這個民間傳說要早得多。宋人吳曾撰的《能致齋漫錄》中有一段描述: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吳曾與梁紅玉同一時代,并其成書于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所載唐人鄭修一事有按有據(jù),應(yīng)當(dāng)足信。這樣“點心”一名的出現(xiàn),比傳說的要早2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