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易國芳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率也急劇上升。心血管疾病多以危重急癥形式出現(xiàn),其中以心臟猝死為主要表現(xiàn)?!吨袊难懿蟾?016》指出,每年我國心源性猝死發(fā)病人數(shù)超過54萬,生存率不足1%,而國際水平則基本在15%。為何差距如此懸殊?主要由于我國對于心肺復蘇的認知及使用方式存在諸多不足。因而,學習正確的心肺復蘇知識很有必要。
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臟猝死的重要手段,是由當代心肺復蘇技術(shù)創(chuàng)始人、“心肺復蘇之父”彼得·沙法,在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建的一門學科和技術(shù),現(xiàn)在它已成為全世界第一救命技術(shù)。
心跳突然停止后,循環(huán)和呼吸隨即停止,全身組織細胞缺血缺氧,腦細胞對缺血缺氧最敏感,一般在循環(huán)停止后4~6分鐘即可發(fā)生嚴重損害,10分鐘后,腦組織出現(xiàn)不可逆死亡。因此,對心臟驟停者的搶救能否成功,關(guān)鍵取決于第一目擊者是否能在黃金時間內(nèi)展開施救。
正確的心肺復蘇有4個步驟:
在判定事發(fā)地點無危險因素時可以就地搶救,目擊者輕拍患者雙肩或面頰,靠近耳旁大聲呼叫:“喂!XX你怎么了?”如無反應,應立即把患者平臥位(如懷疑頸椎損傷,應注意軸線翻身),以上檢查10秒鐘內(nèi)完成。
注意,非專業(yè)人員不需要檢查脈搏,如發(fā)現(xiàn)患者突然倒地沒有意識,且呼吸不正常,可初步定為心搏驟停。
若患者沒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啟動急救醫(yī)療體系。同時,讓其他在急救現(xiàn)場的人去周邊尋找是否有自動體外除顫器。
1.體位:患者平躺于硬板床或地上。
2.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處或雙乳頭連線與胸骨中線交界線。
3.定位:用手指觸到靠近施救者一側(cè)的胸廓助緣,手指向中線滑動到劍突部位(心窩部),取劍突上兩橫指,一手掌跟置于兩橫指上方胸骨正中,另一只手疊加之上,手指鎖住,交叉抬起。
4.按壓方法:按壓時上半身前傾,腕、肘、肩關(guān)節(jié)伸直,不可彎曲,以髖關(guān)節(jié)為支點,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進行按壓,按壓要有力。
5.按壓深度:胸骨下陷5~6cm,壓下后應讓胸廓完全回彈,壓下與松開的時間基本相等。
6.按壓頻率:保持100~120次/分鐘的按壓頻率。每按壓30次,做2次人工呼吸為一個循環(huán),一般來說,在2分鐘內(nèi)要做完5個循環(huán)。在做人工呼吸時,應該先抬起患者下巴,打開氣道,捏住鼻子,用自己的嘴包住患者的嘴吹氣。每次吹氣600毫升,判斷吹氣量的方法是觀察胸廓是否有起伏。
按壓的過程要注意:按壓部位要準確,按壓力量要平穩(wěn),避免沖擊式按壓或猛壓;患者頭部應適當放低,以避免按壓時嘔吐物反流至氣管,也可防止因頭部高于心臟水平而影響腦血流灌注;下壓與放松時間應大致相等,放松壓力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得離開胸骨,以免按壓位置移動;減少按壓中斷時間,每次中斷按壓時間要小于10秒;首次人工呼吸前,要注意開放氣道,即一手置于其前額,以小魚際肌側(cè)用力向后壓,使患者頭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頜骨的下方,將頜部同時向前抬起,觀察其口鼻中是否有污物及嘔吐物和活動性義齒等,若有,則先清除再做人工呼吸。
若急救現(xiàn)場有“救命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則可展開早期電除顫:開機-貼片-放電,全程有語音提示,按其操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