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際春
“打,使勁兒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婆婆很多時候成了丈夫家暴我的助推器,我還怎么在這個家里待下去?
婆婆這句話中包含著3個層面的內(nèi)容:
1.她附庸并利用封建男權文化傳統(tǒng)的惡習。當人說出或做出不堪的行為時,往往不能面對自己深深的惡意,因此她搬出傳統(tǒng)、習俗來為自己撐腰,以避免自己感受到內(nèi)疚、自責和良知,將責任推向“古訓”。這樣,自己既避免了承擔作惡的責任,又可以獲得實際的好處。
2.這個好處指的是心理上的獲益,即看到別人—媳婦挨打而獲得的惡意快感和心理平衡。這個婆婆很可能也是家暴的受害者,但由于各種原因無力反抗,變成認同暴力者和助紂為虐者—家暴的幫兇。這是典型的由受虐者轉(zhuǎn)化為施虐者的情形,雖然她不是直接的施暴者,而是借助和鼓動兒子動手,但從她得意的話語中不難感受到,她預感和看到另一個女人挨打受苦所獲得的心理補償。這種受虐/施虐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即“多年媳婦熬成婆”。心理被折磨到扭曲的人,借此話將自己所受之苦轉(zhuǎn)移、報復到兒媳身上,如這個婆婆;而心理發(fā)展較好和善良的人則會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暴制暴、不遷怒無辜人,才能稱得上健康。
3.這個婆婆顯然還是一個未分化的人格。她不能將自己和兒子視為兩個獨立的人,意識不到自己完全沒有權力干涉或?qū)鹤?、兒媳的關系和生活指手畫腳,更不用說慫恿兒子打老婆了。潛意識中,她可能將兒媳視為搶奪兒子的競爭對手,而兒子可能是她唯一的寄托,因此也成為她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她不允許任何人占有或搶走他,出于強烈的嫉妒和恐懼,她必定竭盡所能離間兒子和兒媳的感情,并利用一切機會打壓兒媳。
將婆婆話語背后的心理一分析,我們就會明白,希望她改變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說她是幫兇和鼓動者,即使她不是,兒媳都很難從婆婆那里得到支持,因為婆婆一般總是站在自己兒子的一邊。
我有一個女來訪者小J,她孝敬公婆,平時和婆婆關系融洽,而公婆也非常關心她和孩子。小J的丈夫脾氣急躁,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能控制自己,并不會動手。但有一次,因為各種不順的事累積在一起,他情緒失控竟然打了小J。小J委屈極了,找到婆婆哭訴、評理,她以為同是女人、平時婆媳關系又好,婆婆一定會理解她,站在她這一邊好好教訓兒子??善牌烹m然安慰了她幾句,對兒子卻只是不疼不癢地說了句“你不應該動手”,就沒有后文了。
小J有些氣急敗壞,甚至失望透頂。我勸她,可以站在婆婆的角度想想,她把婆婆放在了一個兩難的處境:一邊是有理的小J,一邊是打了人的兒子,可天下的媽媽總歸是偏向兒子的,雖然不占理,卻也是人之常情。遇到這種事,婆婆不太偏倚、和稀泥,已經(jīng)算是不錯了,不能指望婆婆對兒子能像鐵面無私的包青天,為兒媳主持正義。
所以,你的事和小J一樣,解決問題的核心還要回歸夫妻關系。除非有以下情況:1.你和丈夫還有割舍不下的感情;2.他能承諾并真的做到不再打你;3.他能采取切實行動在感情上維護你,如和婆婆分家,不住在一起等。否則,我同意你的說法,你很難在這個家待下去。
以上3個條件均有難度。我很難想象一個挨丈夫打、受婆婆欺的女人還能對丈夫懷有感情,除非有兩種情況:一是你夸大其詞,有的女人把夫妻吵架、相互推搡扯頭發(fā)也稱作“被家暴”;二是你有尋找痛苦的受虐傾向。真相如何,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
至于第二條,如果他有家暴史,再加上來自有家暴、男權主義的原生家庭,那么他改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第三條,只有在前兩條成立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即他能夠成長并和媽媽完成分離。
張慧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