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建湖縣開發(fā)區(qū)小學 徐 艷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習慣關注文本解讀,為了促進學生理解,總是將自身理解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淪為“容器”,缺乏自主思維,更沒有審美學習。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樹立正確的“人文素養(yǎng)”觀,以此開展審美教育,積極落實審美任務,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知,對“美”有全新、正確的認識,以此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文本是教學的依據,更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資源,對此要加強重視,充分利用,借助直接經驗激發(fā)學生,讓其在文本探究中提升情趣,為后續(xù)活動做好準備。意識到這一點,就要積極落實,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其探究、理解。
首先,要從詞語入手,由詞過渡到句,引導學生切實體味語言文字,在這一過程在感知語言魅力,以此領會“美”。文學作品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如何將“冰冷文字”轉化為“情感性語言”,以此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就要積極引導,給其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在品詞析句中感知語言的“溫度”和“美感”。以“水”為例,雖然“流水”在生活、自然中隨處可見,但是在《水》一課中,有這樣一句“它不多不少,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后,剛好潤濕腳板……”抓住其中“撫摸”一詞,學生就能感受到“水”的溫柔母性,逐步感知到文學語言中“不可言傳”的美。接著,可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讓其在圖片引導下激活畫面深入其中展開探究。在教學《月亮灣》一課時,其中文字意境很美,于是我就先讓學生通讀課文,隨后引導其欣賞各種畫面,像“村子與河流”“小橋與游魚”等,以此豐富感知,激發(fā)學生想象,讓其感知到語言之美,無形中喚起愛國之情。
這樣一來,便能充分調動學生,讓其在文本語言、圖片的驅動下深入其中,結合具體情境展開思考,一方面理解語言,逐步把握內涵;另一方面體會文章美好感情,促進自身審美情趣的增長,以此落實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就要過渡到課外,借助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以此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積極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不斷深入中提升能力,促進素養(yǎng)發(fā)展,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如果說教材和課堂是審美情趣嬌小的“縮影”,那么大自然和社會就是審美教育的正宗“原版”。身處自然,學生能感受到浩瀚宇宙的奇妙、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光以及燦爛輝煌的錦繡山河等,在各種美景與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無形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深化體驗。在引導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回顧以往學過的詩,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詩句都是源自名篇佳作,無不展現了自然美景,表達了自身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無形中向學生傳遞著“美”的教育。詩句中的物質性資源,都是開展審美教育的良好素材和優(yōu)質資源,均可充分利用,借此引導學生,促進你其審美經驗的積累。之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定期開展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以此促進學用結合,讓其在身體力行中深化審美情緒。
通過這樣的設計,就能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在實踐中觀察美、欣賞美、感受美,調動各種感官去體會美,以此加深審美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其在不斷深化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審美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一種精神需要,這是人類對美好事物的期待與追求,與生俱來。因此,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借助文本引導,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上,要嘗試讀寫結合,以此驅動學生,讓其在活動中獲得發(fā)展,落實目標。
在教學《所見》一詩時,就可先讀后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其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用能力,以此逐步感知“美”,促進自身情趣提升。在現代文描述情景的基礎上,先讓學生針對“牧童捕蟬的經過和結果”展開想象,將其落實到書面表達上。之后,引導學生信心觀察,捕捉并說出四季的變化,對自然生物的生命體征展開個性解讀,以此促進感悟,像“垂柳拂水”“花開花落”“落日余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意境之美可以想象,但無法說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組織小組交流,最后在班級匯報,以此促進內容的理解,為之后的寫作奠定基礎。隨后,就可讓學生根據想象展開續(xù)寫,將自身對事物的外形特征與內涵理解表達出來,盡可能地展現事物的美,以此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促進其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由此,便將閱讀與寫作完美結合,先借助閱讀促進學生感知、理解,在這一基礎上鼓勵其想象,盤活畫面,以此產生表達欲望。之后,就可布置寫作任務,讓其借助文字抒發(fā)情感,描繪“美”,在實踐中加深體驗,豐富感知。
總之,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是當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對此,要加強重視,在設計教學時創(chuàng)新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其在不斷感知中體會美、領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