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波
和孩子交談,6歲之前適宜面對面,6歲之后你要繞到孩子的身后,讓孩子在前面隨意做,適時(shí)指點(diǎn)就好,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最好是和孩子肩并肩。
家長有家長的“說道兒”,孩子有孩子的“說道兒”。年齡不同,“說道兒”不同:家長喜歡回憶,孩子喜歡前瞻;家長喜歡和別人橫比,孩子更喜歡自我縱觀。所以,很多時(shí)候家長與孩子說不到一起,“道兒”不同,不與謀。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沒完沒了地嘮叨,千萬別總說自己過去怎樣怎樣,比如“過去我們特別能吃苦,再看看你們,能做什么”。遇到懂事的孩子,會翻翻白眼,不說話躲開你;遇到不懂事的孩子,會不客氣地告訴你:“你們能做到五個(gè)字‘特別能吃苦’,我們能做到前四個(gè)字‘特別能吃’”。幾乎能把你氣暈了。
作為家長,千萬別總說“人家”:你看人家的孩子學(xué)習(xí)多好,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你看人家的孩子從不玩游戲……好像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行,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中國孩子一直就沒擺脫掉“人家孩子”的魔咒,“人家孩子”在父母的口中,從小一直陪孩子長大。這個(gè)“人家孩子”存在的唯一價(jià)值就是要耗掉自己孩子的那點(diǎn)自信。
教育離不開“道理”,但“道理”講多了就會陷入僵死的程式,“道理”聽多了也會讓人厭煩。所以,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家長要善于把那些道理換一下包裝,換一種說法,用一種新鮮的方式呈現(xiàn)。孩子小的時(shí)候,道理要說得清晰明白,孩子漸漸長大了,道理就要多些哲理、多些文化,還可以講故事,更應(yīng)該帶孩子走進(jìn)生活,感悟生活的林林總總。
家長還要善于把那些道理換一個(gè)環(huán)境,隨便一些,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呈現(xiàn)。教育生活化,有效的教育不一定在書桌旁、餐桌上,而應(yīng)在球場上、旅行中,這樣孩子才容易認(rèn)同你的道理。
和孩子交談,6歲之前適宜面對面,6歲之后你要繞到孩子的身后,讓孩子在前面隨意做,適時(shí)指點(diǎn)就好,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最好是和孩子肩并肩。因?yàn)?歲之前的孩子最在意你對他的關(guān)注,6歲之后的孩子最需要你的指點(diǎn),但不希望你“盯著他”,而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你交心了,要以朋友的方式和他們交談,這樣他們更容易打開心扉。
家長要多說“咱們”。一句“咱們”,不管是贊美還是批評,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他們與父母同在,都會從中汲取力量,獲取支持。從“我們”“人家”到“咱們”,別小看了這樣的稱謂改變,給孩子的心理影響是不一樣的?!拔覀儭笔且欣腺u老,無視時(shí)代的變遷;“人家”是以人之長量己之短,摧毀孩子的自信;而“咱們”則拉近了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時(shí)刻提醒孩子,父母就在你的身旁,同甘共苦。
家長要時(shí)刻拉近自己和孩子漸行漸遠(yuǎn)的心理距離,防止用成人化的標(biāo)準(zhǔn)、自我化的意志和孩子“說道兒”。要能夠放下架子,真正走進(jìn)孩子的心中,了解、對接孩子的心理訴求。只有這樣,家長“說道兒”,孩子才能“著道兒”。
一天,一個(gè)家長提著一個(gè)大大的提包,推開我的房門,一邊擦著汗,一邊打開提包。我一看,滿滿的一包書。他一臉遲疑地問:“周校長,你說這些書難道對孩子沒用嗎?”
原來,這位家長本來想在孩子生日這天給孩子一個(gè)驚喜,提前幾天就在圖書城里挑選了這堆書。到孩子生日那天,家長興奮地給孩子一一介紹這些書,可孩子看都不看一眼,最后生硬地說:“爸,您有病啊!給我買這么多書干什么?”家長很是不解,問我:“周校長,好心給孩子挑書,怎么成了我有病呢?”
其實(shí),家長的“病”在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說自話”,但這種一廂情愿的“說道兒”,孩子是不買賬的。
家長要對孩子“說道兒”,首先要搞明白“說”中的“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