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聽課,是個技術活兒,需要“我在”“思在”。
聽課筆記,不是課堂場景的簡單“復制”,不是師生活動的機械“記錄”,而要以高品質“對話”的姿態(tài),敏銳地從瑣碎的細節(jié)中“披沙揀金”,咀嚼細節(jié)背后的教育理解、兒童認識與學科價值,這就倒逼著我們要從“散點”走向“聚焦”,從“碎片”走向“有序”,從“記錄”走向“研究”?!把芯俊币馕吨齻€視角的“介入”:一是聚焦,即圍繞最近關注的主題、問題、話題,確立聽評課的“靶心”;二是提問,即俯瞰整個課堂,認真地提出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大問題”;三是求解,即穿越復雜的課堂情境,在目標、場景、活動、細節(jié)、作業(yè)等關鍵要素間尋找“證據鏈”或“問題串”。
從“記錄”走向“研究”,促進了聽課者身份的轉型:一是成為“對話者”,對話執(zhí)教者的設計理念、教育機智、教學風格等,對話自己的課程理解、教學主張、課堂智慧等;二是成為“研究者”,研究課堂在學科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精神等方面的進展態(tài)勢,研究兒童在課堂中的具身體驗、轉識成智、思維進階等方面的設計效果,研究教師在自身認同、自身超越、自身完整等方面的突圍情況;三是成為“建構者”,在對話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深加工”,建構起自己的具有原創(chuàng)意味的學科教學主張,建構起自己的田野式的生動教育學,建構起自己的草根式的教育思想大廈。
本期獨家策劃,我們呈現了不同的“視角”:有來自區(qū)域的“調查”,意在呈現當下聽課筆記的“問題、挑戰(zhàn)”與“需求、建議”;有來自一線名師的“實踐”,意在尋求聽課筆記的“新定義”“新面孔”“新結構”“新樣態(tài)”“新功用”等;有來自專家的“點評”,意在站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高度發(fā)掘聽課筆記的關鍵任務:“聽”取像,“記”得意,“思”傳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這個動作,成為我們的重要目標,而聽課筆記只是記錄“研究”這個過程的軌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