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鷗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qū)實驗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00)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提問存在著種種不科學不合理的現象,影響了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答問時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在課堂學生答問時,很多教師對同一個問題,指名回答的學生過多,課堂提問的面很廣,但課堂熱鬧的背后,這種形式僅僅是走過場。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很多教師根據教材提供四根長短不一的小棒(10cm、6cm、5cm、4cm)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從而發(fā)現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長短關系。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一教師提問:“任意選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誰說說剛才你利用哪三根小棒圍成了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教師依次讓8位學生進行了個別回答。其實,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回答時,應該集中時間來處理“為什么有時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教材的編寫特點就是讓學生在"做"圖形活動中發(fā)現現象、研究原因、體會規(guī)律。因此,教師在學生充分操作,經歷圍成和圍不成三角形的過程,要重點思考“為什么”,重點引導學生對三根小棒的長度進行分析研究,這才是真正的“數學化”的過程。學生只有在操作、比較中尋找原因,發(fā)現規(guī)律,才能展示真實的思維過程。
在學生答問過程中,教師有時盲目追求答案的精準到位,希望學生的回答一步到位,忽視學生錯誤價值的挖掘。殊不知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一個沒有學生出現錯誤的課堂是理想化的,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教學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教師出示下面題目:
98.594≈□□(保留整數)≈□□(精確到個位)≈
□□.□(精確到十分位 )≈□□.□□(保留兩位小數)。很多學生解答這些習題時,最容易發(fā)生錯誤。有位學生解題的答案依次為:98.0、98.6、98.60,為什么會出現很多錯誤呢?究其原因,除了沒有掌握是否需要考慮尾數最高位上數的大小情況去四舍五入外,對其中的一些概念還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對于保留整數、精確到個位、精確到十分位、百分位是否真正理解?當學生出現問題后,一定要先聽聽學生是怎么想的,仔細挖掘其中的錯誤價值,分析是教師講解不當,還是學生理解有問題。從而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有效調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當課堂上學生出現不同聲音時,如果教師盲目追求答案的多元性,對學生的回答處理不當,那么,往往忽視了部分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教師出示“把一根4/5米長的鐵絲平均剪成兩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列式計算。大多數的學生列出了:4/5÷2,也有少數學生列出了4/5×1/2。教師對兩種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并要求學生重點來研究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在學生獨立思考及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得出了好幾種計算方法:有的學生通過畫圖,直接用4/5的分子除以2,分母不變,有的用4/5換成為了小數0.8,再除以2,得到0.4;有的直接用4/5乘以了1/2,還有的用分母5乘以2,分子4不變。在本節(jié)課中到底哪一種方法需要學生掌握,教師沒有加以強調。很多學生認為把分數化成小數后比較簡便,而有的認為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數,分母不變也簡單。
對于課堂提問每位教師都要明確:①問誰。兒童的思維多是從直觀、表象開始,抽象邏輯思維較差。因此,教師應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啟迪思維的具體情境,使提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避免過于抽象的設問。同時,設問的難度要因人而異,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②問什么。備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識水平,預想課堂教學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形成知識網絡。③怎樣問。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玩。設計問題要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使問題富有情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 “認識方向”時,沒有像一些教師一樣設問:左邊是什么方向?右邊是什么向?……而是創(chuàng)設一個小朋友感興趣的動物聚會場景,讓學生猜猜每種動物居住在池塘的哪個方向,請你幫它們找個家。此問一出,學生無不躍躍欲試,都想一顯身手,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④何時發(fā)問。課堂提問要捕捉良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從教材內容的角度來說,提問的最佳時機是新舊知識的教匯點和難易的轉化點上;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當其思維困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疑惑不解時,或是學生有所領悟,心情振奮時;或是當其胡思亂想、精力分散時。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不要求學生馬上作答,要給學生一個比較充裕的思考時間,最好是能讓每個學生先獨自在紙上寫寫畫畫,或用學具擺一擺。如果是較難的問題,還要允許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倉促迎戰(zhàn)答非所問,喪失答問的興趣。
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是常有的事,這時,教師不要急于換人,要善于啟發(fā)和幫助被提問的學生,或及時改變提問的角度或對問題加以補充說明,減少坡度,鋪設“臺階”,設法引導其回答出問題。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有回答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yōu)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