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友淦
中考試題對地區(qū)教師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每道試題的背后總是凝聚著命題者的智慧與匠心,總有核心知識、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考量。它牽引著一個地區(qū)的教學改革的方向,推動著教與學方式的變革?,F(xiàn)以南京市2019 年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第17 題為例,談談該題的考查內(nèi)容及基于開卷背景下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益啟示,與同仁分享。
這道試題首先選取了“溫暖人物”甘祖昌夫婦和“溫暖班組”“158”雷鋒服務站兩則溫暖故事作為第一則材料(具體內(nèi)容略)。提出了問題一:針對上述榜樣的共同之處,運用所學知識,簡析他們心中堅守的道德準則。要求:找出三個共同之處,逐一簡析即可。
之后又呈現(xiàn)了第二則材料——“習近平在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提出問題二:請簡要聯(lián)系自身實際,談談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要求:從個人成長和國家發(fā)展兩個角度闡述即可。
這道試題選取的兩則材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體現(xiàn)“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的基本理念。考查內(nèi)容緊扣課程標準關于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要求。依據(jù)學生應該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設計考題,低起點、小坡度、廣覆蓋,全面考查不同層次考生展示的學業(yè)水平。主要考查了學生的材料理解能力、知識概括運用能力以及學生所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是否開始形成好公民應有的態(tài)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等。
這道試題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有以下四點:
1.重視深度閱讀。
不少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感覺是稀里糊涂,云里霧里,靠死記硬背應付。不會讀書、不會學習是許多學生共同的困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切實重視學生對教材的深度閱讀。
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如把知識點轉化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幾個小問題進行設問。要加強對學生質(zhì)疑能力的培養(yǎng)。如對文題、文意的質(zhì)疑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深讀精,把教材讀厚,再把教材讀薄。要管住自己的嘴,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啟發(fā)學生開闊思路,多思善想,質(zhì)疑問難。只有做到深度閱讀,才能做到對教材知識的真正理解,才能提高理解運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2.學會知識歸類。
在解答這一題時,不少考生反映說,只知道零碎的道德規(guī)則,如誠信、孝敬、負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但對道德準則究竟有哪些,沒有清晰的系統(tǒng)架構。因此,此題給我們教學上的啟示,就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學會知識歸類,進行知識總結。
學習每課每單元,我們都要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總結,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從總體上宏觀把握學科知識框架,弄清楚知識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例如,關于道德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要引導學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知識“樹”。道德準則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文化建設”領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教材中的“孝親敬長”“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都屬于知識樹的“莖葉”。踐行道德準則是親社會行為要求之一,也能體現(xiàn)人生價值,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只有學會了知識歸類,把握了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做到融會貫通,才能運用一些基本觀點和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3.堅持學以致用。
分析考生的試卷可知,不少考生只能用單一的“做好事”“愛心”等大眾化的語言描述,看不出“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語言。這啟示我們,教學要體現(xiàn)學科特色,做到學以致用。要讓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變成我們?nèi)粘5慕虒W實踐。
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對學科語言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用學科語言表述問題,用學科知識及思維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使用“樂于助人”“奉獻社會”“親社會”等政治術語,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構建能力立意的課堂,選用鮮活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通過對素材的閱讀、思考、討論,提升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揮知識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引導學生在具體實踐運用中發(fā)展能力,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轉化為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實現(xiàn)學以致用、知行統(tǒng)一。
4.扛起育人責任。
反思當下的課堂,有教無育、教育低效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敖讨?,德為先”,育人是道法課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懂得,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把這種責任體現(xiàn)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因此,廣大教師要扛起“育人”責任,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之成為課堂教育的落腳點和歸宿。要認真研讀教材,用心揣摩、領悟教材所蘊含的思想教育、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充分挖掘有效“教育”因子,放大育人效應。要遴選充滿正能量的教學素材,對之進行修改、加工、拓展、延伸,將正確的價值引領蘊含在生活素材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堅持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育人責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