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和腳”,其中足跟痛就是老年人常見的癥狀。據(jù)統(tǒng)計,70%以上的中老年人都曾受到足跟疼痛的困擾,約50%以上患者發(fā)病前均有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病史。足跟痛醫(yī)學上稱之為跟痛癥,是因足跟部軟組織損傷所致的常見足病。其主要表現(xiàn)為單側(cè)或雙側(cè)足跟或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痛,時而可牽扯小腿后側(cè)疼痛,不紅不腫,也沒有畸形改變,疼痛輕重不一,致使行走不便,步履困難。該病起病緩慢,早晨起床下地時不敢直接用力及行走,稍走動后可緩解。久坐后起身時疼痛又加重,經(jīng)活動幾步后癥狀減輕。若行走較多,疼痛又明顯,嚴重時痛得不敢走路。
足跟痛的常見病因是主要是因老年人皮下脂肪減少,足跟部皮下脂肪纖維墊變薄,足跟滑囊行走時易受外傷、擠壓引起滑囊炎。當鞋不合適時易引起局部腫脹壓痛。再則老年人跖筋膜勞損、增厚、水腫而引起慢性筋膜炎及骨質(zhì)增生,行走時引起疼痛?;蛞蚶夏耆俗悴垦苡不?,供血不良,當外界不良刺激時(如足跟受涼)引起疼痛。
引起足跟痛的常見疾病有多種,如跖筋膜炎、跟墊炎、足跟滑囊炎、跟腱腱圍炎、跟骨骨刺、腰椎間盤突出癥、跟骨結(jié)核、跟骨畸形、跟骨骨折、類風濕病及腫瘤等。病雖復雜,但病理變化卻大致相似,大多是由于足底長期受到超強壓力,軟組織缺血缺氧形成無菌性炎癥,以及因反復炎癥產(chǎn)生的組織之間粘連、鈣化、瘢痕,引起足底神經(jīng)受到壓迫所導致。
跟痛癥多數(shù)癥狀輕微,持續(xù)時間短暫,對生活工作影響不大,甚至未必需要就醫(yī)。但也有疼痛很重、持續(xù)時間長久,以至于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致殘、失去工作能力。因此,老年人發(fā)生足跟痛后,切莫疏忽大意,首先應及時地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尋找病因,可拍攝跟骨側(cè)位或軸線位X光片,檢查有否結(jié)核、腫瘤等病變,盡快明確病因。平時要減少走動,適當休息,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局部熱敷、按摩、理療等。疼痛嚴重時可口服止痛藥,常用的藥物有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等,以減輕疼痛癥狀,但不可濫用激素類藥物。急性期也可請醫(yī)生進行局部封閉療法,常用普魯卡因加醋酸強的松龍混懸劑封閉,每周1次。病情頑固、病程較長或用上述方法治療無效者,可行骨刺切除術(shù)。
在排除其他疾病后,跟痛癥患者可進行自我治療,如平時應注意休息,盡量減少站立及行走時間,少承重,減少足跟局部的擠壓刺激,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對緩解疼痛癥狀有所幫助?;蛘咦鲭枘c肌牽拉,有多種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把疼的腳放在后面,雙手扶墻前腿弓后腿繃,持續(xù)繃住拉緊后面的小腿肚20~30秒,每10個為一組,每天4~6組。還有站斜坡法、毛巾牽拉法、踩墻腳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蜻M行足底按摩,可在足跟痛點及其周圍做按摩推揉,以舒筋活血,松解肌肉痙攣,調(diào)理氣血流行,減輕患部疼痛?;蜻M行滾網(wǎng)球、水瓶法也可以緩解癥狀,甚至會治愈。也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針灸、艾灸、刮痧等,均有較好的效果。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云:“不治已病治未病?!惫饰床∠确乐陵P(guān)重要。預防跟痛癥首先應增強體質(zhì),延緩衰老。平時應進行適宜的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多增強足跟部關(guān)節(jié)、韌帶的彈性和韌性,可以適當?shù)剡M行慢跑、散步、騎車、打乒乓球等體育活動,以便增強體質(zhì),延緩骨骼退變,減少骨刺的發(fā)生,避免跟痛癥。再則應選擇軟硬合適的鞋子,盡量不穿硬底鞋和薄底鞋,避免足部急性損傷的發(fā)生。要選擇后跟部有一定的弧度的鞋,以適應足跟的弧形。另外,要記得墊上鞋墊,盡量選擇偏軟舒適的鞋墊或足跟部專用軟墊,如硅膠制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注意不宜長途跋涉及做劇烈的運動,如果需要長時間走路,在遠途之后,一定要用溫水泡腳,進行足底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腳部疲勞,防止腳跟疼痛。不宜久站負重,若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采用改變站姿的方法,放松腳底,以防止足底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壓力,避免跖腱膜長期受牽拉,脂肪墊受壓,導致跟痛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