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海市白水中心小學 陳智勇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誦讀優(yōu)秀詩文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和領悟內容。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以背誦為主的教學理念,積極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了解作者寫作的情感和內容,同時做好閱讀情感的內涵,形成自身對作品的獨特感受。
小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yǎng)第一感覺來自對語言魅力的理解,語言表達的凝練、形象對學生語文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幫助,通過多種形象化的語言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激發(fā)對閱讀的特殊情感,學會去主動閱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感悟閱讀美的感受。語言的魅力是學生閱讀的第一感受,教師在閱讀講解過程中應做好語言的分析,通過語言的分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作品的認識,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主動性情感。以《落花生》為例,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表述時,用了買種、翻地、播種和澆水,“居然”收獲了,從這一短短的幾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播種過程進行了凝練,在播種以后對收獲并不報太大的希望,“居然”一詞就可以凸顯出作者的情感。針對這些詞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這些詞是否可以換成其他詞語,是否可以調換順序,有沒有其他詞語代替“居然”。通過對語言魅力的深入挖掘,讓學生進一步培養(yǎng)起對花生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了解種花生的全過程。
小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yǎng)必須建立在閱讀興趣基礎上,因此教師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內容,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閱讀中調動學生情感因素,讓小學生融入閱讀內容當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少年中國說》為例,“少年強則中國強”的論述在小學生群體中容易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但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對內容的理解并不是很好。有的學生只會背誦“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部分內容,對其他內容閱讀興趣不高,學生缺乏情感體驗。以第二段論證為例,文章中認為老年人思既往、多憂慮、常厭事,而少年人思將來、好行樂、常喜事,并以乳虎、脊牛相對應,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講較為復雜,理解比較難,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師可以從移動網絡游戲入手,很多游戲小學生玩的比父母還要好,反應更加敏感來解釋,加深學生對于少年人敢于破格、改造世界和敢于作為的精神,通過小學生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而且也讓學生產生對閱讀內容的特殊情感,降低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
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每一個閱讀內容并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有著具體的形象,需要學生通過想象來對閱讀作品進行重構,提升閱讀的效果。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作品中,每一個作品都有著畫面感,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各類的想象。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轉變單純以靜態(tài)文字的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主動對閱讀內容去構建和推理,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內容理解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課程教學中教師總會強調“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單純從帶顏色詞語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感悟文字體現(xiàn)出的情感。
小學生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教學過程中,閱讀交流是學生加深閱讀作品理解的重要渠道,通過交流,學生可以交流閱讀的內容,交流自身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是閱讀拓展的重要方法。小學生閱讀能力有限,每個人對閱讀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通過交流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發(fā)揮頭腦風暴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閱讀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閱讀拓展的能力。以《楓橋夜泊》為例,古詩詞的理解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把握作者寫作的情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學生對作者表達情感是否認識,是否會結合具體的情感進行拓展是古詩詞教學成功的重點,因此在《楓橋夜泊》教學過程中可以從語言物象、譯文翻譯、情境重塑、作者情感表達等多方面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和了解每一句詩文的含義,最終把握古詩詞內容所表達的情感,同時做好學生的交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結合自身對內容的理解、情感的理解進行綜合分析,在組內進行分析和充分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幫助學生在交流中不斷拓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模式,從閱讀情感、閱讀興趣、閱讀思維和閱讀拓展等多方面進行閱讀培養(yǎng),提升學生閱讀整體能力,加深學生對閱讀作品的理解和認識,豐富自身對作品的感悟,從而形成基于自身發(fā)展的獨特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