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華
(貴州省望謨縣中等職業(yè)學校,貴州 望謨 552300)
新課程改革視野下中職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把審美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因為審美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美術教學在審美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功能,如何利用美術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這是中職美術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新時期的中職美術教育應迎合時代的發(fā)展需求,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善于發(fā)掘美。首先要注重情感的熏陶,調動學生的審美趣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探索,可是很多學生對美術學習并不感興趣,也沒有從美術教學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所以感情沒有受到很大的震撼。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美術的審美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欣賞美術作品,領悟其中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并通過了解作品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其次是讓學生感悟作品的思想美,美術作品往往是兼具美育和德育功能,藝術家的愛國情懷、思鄉(xiāng)之情和高尚的氣節(jié)等都是學生所推崇的。眾所周知,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寄托了藝術家的情感,他們利用周圍的事物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在創(chuàng)造作品的同時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感。因此,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全方位地觀摹作品細節(jié),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這樣可以收獲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動,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一個有效方式。
美術教育應以愉悅學生的身心使其積極參與為出發(fā)點,并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在中職美術欣賞教學中有很多審美因素,它們期待被發(fā)現、被挖掘,因此,教師除了傳授學生專業(yè)的美術知識以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品位,讓他們學會從各個角落發(fā)現美。之前的中職美術教學都是以傳授專業(yè)知識為主,美術教師在美術欣賞課這塊就隨便應付,草草了結,很少引導學生一起欣賞美術名作,對于畫作背后的故事和象征寓意也不會稍作補充,知識列舉一些畫作進行介紹,學生聽課時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體驗到任何的愉悅感,課堂也變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教學效果也因此無法得到提升。其實,只有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中職美術欣賞課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才能讓他們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比如說在欣賞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蒙娜麗莎到底有沒有笑,許多名家對于這個問題莫衷一是,至今也沒有定論,但是達·芬奇的這幅作品之所以能夠揚名,就在于蒙娜麗莎的似笑非笑,這個微笑也被列入“世界十大未解之謎”當中。通過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就會更加細致地觀察這幅作品,從而能夠發(fā)現一些他人沒有揣摩出來的東西,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大有幫助。
美術的藝術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人們受到欣賞水平和人生經驗的限制,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會出現價值觀上的差異。比如說外國人在欣賞我國的山水畫時,他們就很難看懂其中的韻味與內涵,也不太喜歡這類風格的畫作,這主要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同時,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與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各種差異,各種因素會影響到他們的審美評價。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作品能否被學生認可,主要由學生的審美標準和情感態(tài)度決定。學生評價標準的提高,是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綜合作用的結果,中職學校在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又要讓他們知道它的美體現在哪些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滲透審美知識,引領學生學會評價美術作品,充分感知其中的美。比如說在欣賞《阿哥桑德羅斯的雕塑》時,很多學生都會被雕塑的形體美所吸引,尤其是拉奧孔父子被巨蛇纏身時肌肉緊繃的狀態(tài)都能準確地塑造出來,這種高超的技藝讓學生連連感嘆。雖然學生對這件藝術品是認可的,但是他們只看到了作品的形式美,沒有看到作者想要傳達的內涵。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樣一對比顯示就能體會到作品的中蘊含的悲劇美。由此可見,美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豐富自身的修養(yǎng),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水平,啟發(fā)學生感知美術作品的內涵,由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欣賞是人們以歡快喜悅的心情贊美、賞識客觀事物,領略和享受其中的美。教師在指導欣賞作品時,作品的藝術美就會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作用,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時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例如《烈士墓群像》的作者將眾多形象凝集在巨巖般的整體中,讓烈士的英靈安息在他們浴血的這塊土地上,作品采用傳統(tǒng)石窟藝術“中心塔柱式”的結構,集圓雕、浮雕之所長,以連環(huán)組合的形式,依次表現了典型的事跡。作品即體現了作者的政治觀點,也體現了作者的高超技藝,政治和藝術得到了統(tǒng)一。二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健康的審美趣味。中職教師要很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的美術作品,領會和理解那些具有現實主義的作品,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高尚的審美趣味,脫離低級的審美趣味。這樣,正確的審美趣味一旦形成,學生就很容易鑒別出美術作品的美丑好壞,自覺地接受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使其中的正面形象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同時抵制低級庸俗的美術作品,提升自己的審美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美術是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其中的審美教育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審美教育方式,科學設計課堂組織形式,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優(yōu)化教學效果,最終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讓中職學生學會感受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成為具備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