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呂世生):
本專欄的三篇文章聚焦以“走出去”為導向的翻譯實踐的話語建構功能與價值。中國文化“走出去”實質是實現中國話語建構的目標。翻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過程,它具有話語的全部特征,可以納入話語范疇進行考察。
??略凇吨R考古學》一書中認為,話語是基于語言的信息承載方式,其中浸透著信念、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生成與傳播受制于文化傳統(tǒng)、社會機構,且與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因此,話語對社會成員的思維、行動以及規(guī)則、機構的確立產生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話語還是一種文化在某一歷史階段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模式以及由此模式產生的知識領域。翻譯涉及兩種認知模式、兩種知識領域,是一種特殊話語,是跨文化話語建構最有價值的研究領域。
中國話語建構離不開中國經典文本的話語資源,這種資源的跨文化表征正是翻譯研究的核心內容?!丁凑撜Z〉無主語句精神構式與英譯考辯》一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展開討論,以《論語》的四個著名英譯本為對象,基于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漢語的無主句為中國文化精神的語言表征,分析了四種譯本的語言結構之于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關系。這就將中國文化精神的跨文化轉換與語言結構特征關聯了起來,為中國話語跨文化建構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模式?!段膶W經典譯介與文化軟實力的傳播》一文認為,文學經典是中國文化的認知方式和價值觀載體,文學經典具有話語功能。該文聚焦中國文學經典翻譯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在話語建構的意義上與前一篇形成呼應。它對當前經典譯介遭遇的困境、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關系格局中的地位引發(fā)的翻譯問題等作了初步分析,同時也就翻譯傳播途徑創(chuàng)新等問題表述了作者的基本認識?!恫嫉隙蛏鐣W視角下赤松禪詩譯介活動研究》一文探討了中國禪詩的英譯問題。赤松是美國當代重要的中國古詩翻譯家、作家,他對中國的禪詩具有格外興趣,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修禪者。文章借用翻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闡釋了赤松翻譯禪詩的文化意義,認為赤松的翻譯以自己的譯者慣習在文學場域中積累了自己的文化資本。從話語的視角來看,赤松的翻譯及其修禪行為在美國文化中再次強化了中國的禪宗話語,且與美國詩歌互動,匯成了美國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中國古詩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