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言生
唐代禪詩是唐詩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一筆豐厚的文化遺存,具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高華的審美境界、優(yōu)美的文學表現(xiàn),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唐代禪詩研究一直以來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研究者聚焦的對象大多是文人的禪詩,尤其是名家、名篇個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著眼于語言文字、藝術(shù)技巧、審美境界的純文學層面的研究,而感悟境界方面即“切玉刀”方面的研究則較少涉及。辛鵬宇博士《唐代禪詩研究》正是填補了這個空白的研究成果,這是一部能夠深入禪家三昧、妙探詩家驪珠的著作。本書在研究內(nèi)容及研究方法上均有值得稱道之處。
本書首先明確了研究對象,將文人禪詩和僧人禪詩一同納入研究范圍。研究對象既包括王維、白居易、韋應(yīng)物等文人的禪詩,也包括王梵志、齊己、貫休等僧人的禪詩,以及居士龐蘊等人的禪詩。作者閱讀了基礎(chǔ)文獻,從《全唐詩》及其補編、續(xù)編等文獻中,甄別遴選出文人禪詩2100余首,并在《全唐詩》中收錄的2700余首僧詩中,甄別遴選出僧人禪詩1100首,此外還研讀了《全唐詩》中未收錄的王梵志禪詩390首,以及相關(guān)禪宗典籍中的詩偈。在本書中,作者對千余首唐代禪詩進行了解析,這是相當龐大繁巨的基礎(chǔ)研究工作,為探討唐代禪詩的整體風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要想做好禪詩研究,僅有基礎(chǔ)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具有跨學科的視野。作者在著書過程中借鑒了歷史學的方法、文獻學的方法及純文學的研究方法,更別樹一幟的是作者站在了禪本位的立場對唐代禪詩進行了研究。禪宗以頓悟為特色,因此禪詩浸潤著禪學思想。如果僅從歷史的尋蹤、文獻的考索、語言的解析、文學的描述來進行研究,是很難把握禪詩的精髓要義的。鵬宇博士從禪宗語錄、禪宗公案、禪宗機鋒及禪趣禪境等方面考證禪宗對唐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可謂別出心裁,令人眼前一亮。
禪詩既有禪的悟性內(nèi)涵,又有詩的文學特質(zhì)。禪詩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思想和靈動的禪機禪趣,表達了作者對宇宙萬物禪意的觀照,對人生禪意的升華。參禪者以詩寓禪,詩為禪客增添了繁華錦繡,禪詩遂顯示出盎然情韻;詩家以禪入詩,禪為詩歌賦予了靈魂靈性,禪詩遂具備了禪機禪趣。詩家援禪入詩,豐富了詩的內(nèi)涵,深化了詩的感悟,升華了詩的境界,增添了詩的情趣,詩情禪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本書采取了理性與悟性并重的方法,既入乎其中,進行直覺感悟,以心印心;又出乎其外,進行理性反思,冷靜審查,以揭示出禪宗詩歌所蘊含的佛心、禪韻、詩情。作者將理性的省察與悟性的體證相融合,一方面深入地理解禪詩的文學表現(xiàn),一方面透徹地體證禪詩的思想內(nèi)涵,冷靜的思索與靈性的感悟使得本書既體現(xiàn)了理性的深沉,又具有詩性的飛揚,使內(nèi)質(zhì)外美相兼顧,將詩情禪思一擔挑。
《唐代禪詩研究》從唐代禪詩的佛禪思想、譬喻體系、審美境界、審美價值四個角度切入,從整體上對唐代禪詩進行了深入探討,系統(tǒng)、透徹地把握禪詩的思想內(nèi)涵、藝術(shù)特點,構(gòu)成了對唐代禪詩較為完整的、多維度的闡釋,搭建起了唐代禪詩研究的架構(gòu)。
第一章唐代禪詩的佛禪思想,分析了萬法唯心、緣起性空、修行方法以及修行境界四個方面,探討了禪宗思想如何提升了禪詩的思想高度和思辨程度。第二章唐代禪詩中的佛禪譬喻,分析了佛性永恒喻、諸法無常喻、世事虛妄喻、調(diào)伏妄心喻四大喻象系列,揭示了禪詩譬喻的佛學內(nèi)涵和哲學象征。第三章唐代禪詩的禪悟境界,分析了超越思量的直覺境、空靈寂照的現(xiàn)量境、相互含攝的圓融境、俯仰皆真的日用境,探討了唐代禪詩的禪悟境界。第四章唐代禪詩的審美價值,分析了唐代禪詩寧靜淡遠的清幽美、安住當下的自在美、悠然神遠的無言美三種美學范式,揭示了唐代禪詩的審美內(nèi)涵。
辛鵬宇博士《唐代禪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21年3月)的出版,是禪詩研究的可喜成果。作者立足于禪本義的立場潛心鉆研唐代禪詩,對唐代禪詩進行整體性的把握,這將進一步推動唐代禪詩的研究,推動唐代禪詩研究朝著其本身所應(yīng)當朝向的方向發(fā)展,朝著其內(nèi)在的理路所朝向的方向發(fā)展。祝愿鵬宇博士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禪詩研究領(lǐng)域繼續(xù)深耕細作,繼續(xù)產(chǎn)出厚重的成果。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郵編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