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湯化原食”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的一句老話。很多人習慣吃完餃子、面條之后再喝上一碗面湯,認為不僅能“溜溜縫兒”,而且還可以幫助消化食物。那么,這樣的觀點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原湯中含有的第一類營養(yǎng)成分,都是面類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如餃子、面條,其營養(yǎng)成分在烹煮后或多或少地溶入水中,并隨著溫度的增加而部分糊化。因此,原湯在外觀上看起來有渾濁、黏膩的感覺。第二類是水溶性維生素,比如小麥中富含的維生素B1等B族維生素。第三類是蛋白質(zhì)、脂肪、礦物質(zhì)和膳食纖維,這類營養(yǎng)成分在湯中所占的比重較小。
從科學層面分析,原湯中溶解的水溶性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是身體中很多酶的輔酶。沒有它,其他酶很難發(fā)揮作用。它能夠激活消化酶,促進胃液分泌,幫助胃腸蠕動,使食物被更好地消化。
食物搭配的核心是講究“度”。飯后可以飲用原湯,但不宜過量,以100~150毫升為宜。湯的溫度也不宜過燙,60℃~70℃為宜,這樣才能避免對食管和胃腸產(chǎn)生傷害。如果飯后大汗淋漓地灌上一大碗熱湯,效果就適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