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祥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丹堡小學,甘肅 隴南 746400)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多種復雜思想和價值觀的滲透與影響,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教育開始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雖然一些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但在小學階段的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發(fā)揮出情感教育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通過內容和方式創(chuàng)新等教育創(chuàng)新措施,緊緊把握住情感教育這一任務基點,這樣才能保持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命力。
首先,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家長和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主要看重語、數、外等必須課程,思想品德課學習成績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思想道德水平,對于其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功能更是缺乏全面的認知,導致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在整個小學課程體系中處于相對從屬地位。
其次,在傳統(tǒng)、落后的授課模式下,由于教師主要還是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授課內容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相對弱化,有的教師甚至強調的還是知識點的掌握和記誦,不太注重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yǎng),沒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思想體會和情感升華給予足夠的關注,進而限制了學生情感素質的科學發(fā)展。同時,還有的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沒有實現對教材教學內容的有效延伸,這樣也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興趣的保持,制約了學生德育素質的有效培養(yǎng)。
再次,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課時安排相對緊湊,很多教師在對重點知識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后,能夠開展情感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非常有限,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和主動體驗的機會也非常少,加上很多教師本身的教育素質和情感教育技能相對缺乏,忽略了課堂內教學與課堂外活動的有效融合,從而脫離了小學生情感素質發(fā)展的內在訴求。
在小學生群體中,由于很多學生的自我控制與管理能力比較薄弱,存在思想偏激、行為不端等不良現象,這就需要小學教師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特征,以思想品德課教學為依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評判標準,并以此來規(guī)范和調控學生個人的行為,逐步樹立起一種正確的、堅定的道德信念,進而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我是教室美容師》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小學生在教室內不講衛(wèi)生的各種壞習慣,詳細講解破壞教室環(huán)境的 “利”與“弊”,進而引導學生愛護環(huán)境、講文明,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小學生正處于個人道德價值觀念得以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有教師、家長和學生等道德典型的示范和引導,以激發(fā)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對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師要在學生面前樹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在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要格外注意個人的一言一行,引導學生積極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教師要善于從小學生當中樹立道德典型,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對于道德素質良好的學生要給予精神上獎勵,推動學生思想感情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如在《我的勞動感受》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純依靠課本開展理論知識的灌輸,顯然很難得到情感教育的目標,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中間選出一個“熱愛勞動”的典型,讓典型學生就自己的勞動感受以及在勞動中的收獲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幫助其他學生更好地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啟發(fā)學生熱愛勞動、收獲快樂的積極情感。
情感教育手段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需要教師以情感為紐帶,與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互動和交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無疑是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師走進學生內心、開展品德教育滲透的重要手段。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明白學生內心的所思所想,對學生的情感狀況和德育水平進行全面的了解,進而制定更加科學的教育方案。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對情感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個人情感與價值觀,進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智力素質與德育素質的同步提高。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需要進一步突出德育功能,這需要小學教師充分認識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多樣化的情感教育手段,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小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本文在分析當前小學思品課情感教育弱化原因的基礎上,重點就情感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