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美清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qū)第五小學校,山西 大同 037000)
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數(shù)學家蘇步青曾經(jīng)說過:“如果數(shù)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語文則是各種學科基礎的基礎”。近年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被列為各科之首。其中閱讀教學則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核心,也是一個難點,更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從何時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的意見不同。但我個人認為,從二年級開始就應該抓閱讀,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改變觀念采取多種方式,調(diào)動閱讀興趣,應該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小學低年級閱讀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家長所重視,而其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成為焦點話題。作為一名低年級教學的教師,我愿把自己的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對于剛剛走進小學校園的孩子來說,認識漢字似乎理所當然的成為孩子們的學習重點,單純的學習生字生詞就可以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新時代需要會閱讀的人才,是會從閱讀中提取大量信息的人才。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一開始就讓孩子有正確的認知呢?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新課標要求小學低年級在閱讀啟蒙階段學會“借助讀物中的圖畫來有感情的閱讀”。圖文并茂的讀物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客觀的條件。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直觀上,他們對色彩和構(gòu)圖新奇的畫面充滿了好奇心。利用圖畫進行教學能充分調(diào)動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的心靈在愉快的體驗中成長。例如,我在上《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就借助課本中的五幅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比,讓孩子們按順序把圖片連起來,講一講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故事時,孩子們就很快的完成了。再比如孩子們在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時,通過老師充分的引導和孩子們認真的觀察畫面,學生就會依據(jù)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力,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來感受我們偉大民族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這樣學生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欲望和興趣,就會很自主地去愛上閱讀,從中去汲取知識。
隨著教學設備的改進,越來越多的教師喜歡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尤其對低年級的孩子,在理解能力還比較弱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的功能,就比較有利于教學。當我們把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圖片、音像用課件等形式展示給孩子時,他們就對所學知識有了直觀的認識,甚至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注意力也會更多的集中到學習中來,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一個極大的幫助。
如果一味的從教學生字開始,然后組詞練習,接著進行課文學習的話,學生就會對學習形成固定模式,甚至產(chǎn)生倦怠,失去興趣。那么,我們不如換個方式試一試。針對一篇文章,我們可以設計幾個問題,然后把他它們展示給學生,再讓學生根據(jù)問題有目的地去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音,也可以暫時放一放。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具體的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理解文章要點,領會其思想感情或其中的道理。這也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小學階段,常見的文章是記敘文,我們可以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進行一定的語序排列練習,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意識。例如,某天,某地,某人,干了什么事,結(jié)果怎樣。作為教師,我們既可以利用課文中的段落進行訓練,也可以借助有關文本資料進行練習。我認為,這也不失為一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例如,在學習了有關環(huán)保問題的課文后,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文本,進行限時閱讀,然后分享他們的閱讀成果,并給予一定的評價,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道理。
在初讀課文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同桌讀等方式,幫助學生讀準字音。首先是教師的范讀,可以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建立朗讀的規(guī)范,給學生正音正字。實踐證明,老師生動形象、準確地范讀,能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并在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其次是學生自由讀,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語言,觸發(fā)語感。再次是同桌互讀,可以互相幫助糾正字音。
語文的學習空間很大,當老師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后,家長可以利用在家的時間,與孩子一起讀一些課外書籍,既有趣也容易理解。在與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也是家長陪孩子們一起慢慢成長的過程。
總的來講,二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是一個重點,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難點,需要老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全力配合。這樣才能給孩子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孩子是閱讀的主題與客體不是單一的,閱讀教學就是要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促進自己的識字教學。要給孩子更多的機會給他們一些識字更巧妙的表現(xiàn)的機會。鼓勵老師們要多元化的思考路徑去識字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