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qū)安家堡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271)
針對農(nóng)村小學生自主提問技能偏低的實際,我們教師更應重視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從而進一步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提問,才能充分體現(xiàn)科學性和藝術性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qū)安家堡小學從事多年農(nóng)村語文教學所積累的經(jīng)驗,談幾點粗淺體會。
顯而易見,學生的提問能力其實是一種心理素質(zhì)、生活經(jīng)驗與知識積累,及語言技能的綜合反映。而農(nóng)村小學生的缺陷正是不敢提問、不會提問和提問不好。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巧置問題障礙,激活學生思維興趣,讓學生在“疑”中設疑,在“疑”中生奇。例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為什么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shù)肩膀無數(shù)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難點也就突破了。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起著提示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能抓住要點和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如《葡萄溝》一文的教學,農(nóng)村孩子對新疆知之甚少,他們會新奇的問:“葡萄溝在什么地方?” “葡萄溝有些什么?”“為什么叫葡萄溝?……”這樣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種“閱讀期待”,促使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富有個性地理解課文,從而了解到葡萄溝在新疆吐魯番,那里盛產(chǎn)水果,景色美麗老鄉(xiāng)好客,葡萄干有名等等。這樣做,不僅使學生讀書有目的,而且提高了學生自己作文審題能力及構思的能力。
閱讀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要讓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感悟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一是讓學生提自己讀懂的問題。課堂上,可讓學生靜心閱讀文章,然后設計一些問題去考考學生,引導學生設計問題可從課文內(nèi)容、中心、重點詞句等方面入手,如教《燕子》一文,學生會問: “燕子為什么不分晝夜地飛?燕子到甲板休息為什么用‘落’不用‘飛’,用‘伏’不用‘站’?水手們?yōu)槭裁从谩俺缇吹哪抗馔h飛的燕子?”……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取決于他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學中首先要鼓勵學生提問,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才能夠提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和精當?shù)乇硎鰡栴}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二是要讓學生提沒讀懂的問題。農(nóng)村小學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存在差異,課文中有一些學生無法解答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并在學生質(zhì)疑中提煉出研究專題,巧妙地解決。如《贈汪倫》一文,當學生讀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旺倫送我情”。兩句時,學生會問:“李白為什么要用桃花潭水比作友情呢?”面對這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地問:“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的疑問,把“深千尺”的“桃花潭水”和汪倫送別李白的深情聯(lián)系起來,從“水深”悟出“情深”,體現(xiàn)了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三是要讓學生進行拓展性提問。教學小結時,我們可以提一些課文中值得拓展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并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有疑難的地方尋求課外解決,如教學《葡萄溝》一文時,對課文中描述的現(xiàn)象,學生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那里的葡萄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顏色?葡萄干的核到哪里去了?這些問題在課堂展開沒有必要,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采用詢問別人,課外書中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拓展了知識面。
提問的內(nèi)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只有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才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于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我校教師在執(zhí)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么?聯(lián)系爺爺?shù)奶幘诚胍幌?,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么?這又說明了什么?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善于提問,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例如在教學《窮人》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薄耙驗樯D仁震B(yǎng)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于是,我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么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提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薄罢n文敘述的事情都發(fā)生在窮人之間?!痹诖嘶A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fā)生的事,為的是什么?”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人雖窮,但品德富有?!?/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把握好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既能全面激發(fā)廣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又能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還能進一步深化教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共同發(fā)現(xiàn)并探索問題,從而對提升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性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