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云朝格圖
對于喜歡音樂的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創(chuàng)新教育,能夠從小對學生開展音樂熏陶,進一步樹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本文分別對學前和中小學教育中對于加強中國音樂文化教育方面進行論述,并在音樂教育之中,能夠將漢語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其中,能夠有效提升音樂素養(yǎng)之外,還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從而提升新疆教育扶貧的效果。
首先,能夠有效提升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素養(yǎng)的吸收與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指的是學前、小學以及中學學生,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對主要科目語文、數(shù)學以及英語等課程學習,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之外,學習音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其次,能夠運用音樂教育對學生加強漢語教育的輔助教學。音樂本身的趣味性較高,學生能夠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到音樂學習之中。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音樂教育能夠吸引更多的幼兒投入到漢語學習之中,而小學與中學的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放松自我,在舒適的環(huán)境之中能夠將漢語的學習提升,學生也能夠極大程度地減少對于學習漢語的抵觸心理。
第三,在音樂教育之中通過將愛國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教育進行融入,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自身的音樂政治素養(yǎng),讓學生從小在愛國主義、感恩主義以及民族團結的氛圍下得到熏陶,促使學生能夠把握正確的思想方向,并提升對祖國各民族文化的認同。
首先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的學前教育開展音樂教育中,要選擇能夠讓幼兒學生提升學習興趣的兒歌。這些兒歌的內容要能夠讓學生較為容易理解,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之中將愛國情懷進行融入,例如《愛祖國》《國旗》等,并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的唱法來糾正這些幼兒的發(fā)音,讓幼兒從小就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漢語發(fā)音,還能從小培育幼兒的心中的愛國情懷,以此對未來的正確的愛國觀念、民族團結觀念以及感恩觀念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區(qū)的小學教育開展音樂教育之時,要提升音樂教學的難度。例如《我和我的祖國》《十送紅軍》等,相對于幼兒教育來說,要能夠加強愛國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團結教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力度,在愛國歌曲的熏陶下能夠對國家、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進行歌頌,并在歌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民族歌曲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自己民族的歌曲,也能夠穿插一些別的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的愛國主題歌曲,讓學生接觸到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進一步學好多元化音樂文化,最終能夠提升到團結友愛、和諧互助的思想高度。
最后針對中學教育開展音樂教育之時,要與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區(qū)別開來。中學教育教學任務較重,因此音樂教育的比重相對較小,但是可以將音樂教育從課堂之上轉移到課堂之下,在教學之中適當穿插一些與歌曲相關的愛國的小故事,樹立一些愛國的榜樣,讓學生在榜樣的作用下接受到音樂教育,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演有愛國主題思想的音樂劇或舞臺劇來進一步加深親身的經歷與感動。
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思想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引導方向,將中國音樂文化教育在偏遠地區(qū)的藝術教育進行充分融合,進一步促進該地區(qū)的農村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長足進步,同時在進行中國音樂元素的教育之中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讓新疆的學生們更早、更系統(tǒng)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在學生的心中提升愛國情懷、團結關愛與中華民族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