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
以上說的,都是教師給學生的事前指導。以后就是學生的事情了——按照教師所指導的去閱讀,去參考,去研究。在這一段過程中,學生應該隨時做筆記。說起筆記,現(xiàn)在一般學生似乎還不很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師吩咐要做筆記,他們就在空白本子上胡亂寫上一些文字交卷。這種觀念必須糾正,要讓他們認清,筆記不是教師向他們要的賦稅,而是他們讀書學習不能不寫的一種記錄。參考得來的零星材料,臨時觸發(fā)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貫穿之用,怎能不記錄?極關重要的解釋與批評,特別欣賞的幾句或一節(jié),就在他日還值得一再檢覽,怎能不記錄?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與認識,若不寫下來,也許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記錄?這種記錄都不為應門面,求分數(shù),討教師的好;而只為于他們自己有益——必須這么做,他們的讀書學習才見得切實。從上面的話看,筆記大概該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錄;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說得堂皇一點,就是“讀書報告”或“研究報告”。對于初學,當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責的弊病必須從開頭就戒除,每抄一條,每寫一段,總得讓他們說得出個所以然。這樣成了習慣,終身寫作讀書筆記,便將受用無窮,無論應付實務或研究學問,都可以從筆記方面得到許多助益。而在上課討論的時候,這種筆記就是參加討論的準備;有了準備,自不致茫然無從開口,或臨時信口亂說了。
學生課外閱讀之后,在課內報告并討論閱讀一書某一部分的實際經(jīng)驗;待全書讀畢,然后作全書的總報告與總討論,前面已經(jīng)說過。那時候教師所處的地位與應取的態(tài)度,《精讀指導舉隅》曾經(jīng)提到,不再多說?,F(xiàn)在要說的是成績考查的事。教師指定一本書教學生閱讀,要他們從書中得到何種知識或領會,必須有個預期的標準;那個標準就是判定成績的根據(jù)。完全達到了標準,成績很好,固然可喜;如果達不到標準,也不能給他們一個不及格的分數(shù)就了事,必須研究學生所以達不到標準的原因——是教師自己的指導不完善呢,還是學生的資質上有缺點,學習上有疏漏——竭力給他們補救或督促,希望他們下一次閱讀的成績比較好,能漸近于標準。一般指導自然愈完善愈好;對于資質較差,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的個別指導,尤須有豐富的同情與熱誠??傊?,教師在指導方面多盡一分力,無論優(yōu)等的次等的學生必可在閱讀方面多得一分成績。單是考查,給分數(shù),填表格,沒有多大意義;為學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據(jù)考查再打算增進學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以上說的成績,大概指了解,領會以及研究心得而言。還有一項,就是閱讀的速度。處于事務紛繁的現(xiàn)代,讀書遲緩,實際上很吃虧;略讀既以訓練讀書為目標,自當要求他們速讀,讀得快,算是成績好,不然就差。不用說,閱讀必須以精細正確為前提;能精細正確了,是否敏捷迅速卻是判定成績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