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于港小學 繆莉莉
在小學階段,數(shù)學學不起來的學生多于其他學科,一是由于數(shù)學內容越來越深,二是由于教師沒能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沒能對接學生的認知狀況。數(shù)學學不好的學生,慢慢會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進而淪為班級的學困生。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與學困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適應,使他們也成為學習數(shù)學的主動力量,使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成為教學中的點點亮色。
小學數(shù)學需要學生掌握的能力和技巧很多,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將他們與每個章節(jié)的特點相聯(lián)系進行分層。比如,有的學生計算能力強,但分析能力差;有的學生生活經歷多,但抽象思維能力差。分層之后,每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都是他們只要稍微跳一跳就能解決的,這樣,優(yōu)生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學困生又能進行基礎操練。如: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棱長分別為3 厘米、5 厘米、7 厘米,將它們拼成一個長方體,它們的表面積最多會減少多少平方厘米?教師可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來進行講解。動手能力差的,讓他們找兩個一樣的墨水瓶盒子,讓他們將盒子用不同的方式疊起來,看哪種疊法減少的表面積最多。對于中等偏上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將每種情況都列出來,鍛煉他們的思維品質,即考慮問題要全面。對于此題,就是要看拼接時拼接掉哪個面,當學生將所有情況都考慮進來時,他們就會有最終的結果,即最多減少70 平方厘米(5×7×2=70)。如果是學困生,教師首先要讓他們回憶表面積的計算方式,然后再一步步推進。總之,同一的一道題,教師要根據(jù)學情,將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將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出來,也將學生的認知往前推進一步。
每個學生的智商是不一樣的,有高低之分。有些學生由于先天性的原因導致接受新知、理解能力弱,難以跟上正常的學習節(jié)奏和學習要求。對待這些學生,課堂上要多多關心,多給予跟他們互動的機會。這類學生就是通常說的學困生,課堂讓他們覺得是一個備受煎熬的地方,每每教師提問,他們會低著頭,生怕被喊到,度日如年地等待下課。試想一下,他們不發(fā)言、不作聲,又能學到什么?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設讓他們展示的機會。首先教師的提問要簡單明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學困生也有愛表現(xiàn)的欲望,然而教師所提的問題太難,所以就不敢舉手。教師要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不能一開始就將學生僵在課堂上。其次,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定的區(qū)分度,不能太籠統(tǒng),讓學困生能沿著教師的問題拾級而上。比如這道題:甲、乙二人分別在400米環(huán)形跑道上競走,如果同時、同地、同向出發(fā),2 分鐘后兩人第一次相遇;如果反向出發(fā)分鐘后兩人第一次相遇,求兩人的競走速度。很明顯這道題很有難度,學困生很難參與進去。首先,教師問他們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公式是什么,接著請一個學生畫一個環(huán)形的跑道,并畫出第一次同向相遇的示意圖及反向相遇的示意圖。最后問學生:如果甲的速度為每小時x 米/分鐘,那乙的速度為多少?學困生順著教師的引領,一步步地回答問題,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了鋪墊,都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類,最后他們也能算出來乙的速度為米/分鐘。
小組合作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絕對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形式,尤其是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有許多數(shù)學思想還沒能形成,有許多問題還浮于表面,有許多見解還需要集體討論,這些都是他們進行合作的理由。當然,合作要有正確的評價激勵機制,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都要及時評價與鼓勵。如在每周、每月、每學期都要評選“先進小組”“優(yōu)秀小組長”“進步之星”,進而推動小組合作的進一步發(fā)展。小組合作可以把定義、概念、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將幾何中的一些基本圖形的特征性質從不同角度去剖析、驗證與說理。比如在講解圓的性質時,首先小組討論圓有哪些畫法。教師不要點撥,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學困生也能說出幾種來,比如用圓規(guī)、用實物,甚至有學生說用拇指按住紙,食指轉動一圈就是一個圓。接著讓他們去討論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學困生在組長的幫助下,將圖形進行比劃,也很快就能得出結論。當然,合作的目的不是讓學困生算出結果,得出答案,而是讓他們學會思考的方式,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氛圍,獲得一絲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shù)學教學就要對接學困生的知識盲點,有的放矢地去提升他們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讓他們逐漸成為能力與技巧都有所提升的數(shù)學學習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