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花園小學 胡愛芹
“學情”是指來自學習者自身的影響其學習效果的一切因素的總和。它包括學生的知識經驗、心理特點、成長規(guī)律、行為方式、思維方法、興趣愛好等諸多方面??梢?,學情分析與學生的學息息相關,與教師的教絲絲相連,因此,有效的學情分析對一節(jié)課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為教師,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的教學設計很合理,方法也很新穎,設計的教學活動很豐富,自己也講得很賣力,應該很適合學生,課堂應該很精彩,但是真正的課堂上卻是學生啟而不發(fā),面無表情,無精打采,課堂死氣沉沉,老師一個人在獨領課堂,教師越講越郁悶。也時常聽老師上完課后抱怨道:這么簡單,我覺得學生應該會,但為什么他們就是學不會呢?其實不是學生的問題,往往是我們的學情分析是教師的想當然,沒有真正深入學生,這種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只能是空中樓閣,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教與學分家,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這樣的教學是低效的,這樣的課堂談何幸福?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通過以下途徑對學情分析的有效性進行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就是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一個情境或問題,利用課下時間找不同層次的學生談話,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這樣的課堂設計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也便于學生實現知識的順化和正遷移。
案例:教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一課時,以前備課時我認為學生會找一個數的因數,那找兩個數的公因數不是小菜一碟嗎?所以我都是利用書上的情境圖,在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內鋪正方形,正好鋪完,沒有剩余,正方形的邊長可以是多少厘米?課伊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課堂上看似很活躍,學生有的剪,有的擺,有的在談論……可是展示交流時,學生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收上的資源總是感覺價值不太理想,課堂效果不太令人滿意。一直納悶問題出在哪里?這次又教學之前,我就設計了兩個問題:(1)說說怎么找12的因數,18的因數?(2)把一根12厘米的鐵絲等分成若干段,沒有剩余,有幾種方法?你怎么想的?利用課間短短的時間找不同層次的學生聊天,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談話我發(fā)現,學生找一個數的因數掌握較好,但應用解決問題對部分學生有些難度,有些學生不知道要想等分成若干段且沒有剩余,每段鐵絲的長必須整除12,也就是12的因數。因此課堂上“日積月累”環(huán)節(jié),用“把一根12厘米的鐵絲等分成若干段,且沒有剩余,有幾種方法”做問題,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在師生對話中,學生明確了方法,能有序思考?!白灾魈骄俊杯h(huán)節(jié),拋出“把12厘米、18厘米的兩根鐵絲截成等長的若干段,且沒有剩余,有幾種截法”這一問題,放手讓學生嘗試,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積累,找準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生成的資源就豐富起來了。
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設計部分填空、選擇、判斷等簡單的問題,然后面向全班同學進行調查,根據調查量化的結果,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這樣確定的重難點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情。用這種方法時設計的問題必須簡潔明了,便于統(tǒng)計量化。
案例:教學《近似數》一課,從以往的教學發(fā)現,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學生掌握較好,但用四舍五入求大數的近似數或用萬、億作單位改寫時,學生出錯率較高。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同樣的方法,為什么他們就不會用呢?學生為什么清楚省略尾數最高位的數?帶著這些問題,上課前,我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情進行了調查,內容如下:
(1)2250在( )之間。
①1000~2000 ②2000~3000
(2)1340更接近于( )。
①1000 ②2000
(3)5800更接近于( )
①5000 ②6000
(4)5490更接近于( )
①5000 ②6000
(5)5298更接近于幾千?你是怎么判斷的?
調查問卷收上來,前3個問題基本沒問題,但4、5題學生差異就出現了,中等偏下的學生出錯率高,分析原因就是不知道百位上的數的大小決定了它接近大數還是小數,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傾向性,根據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采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突破重難點。課堂上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數軸,并且都等分好了。在初步認識了近似數后,設計了在數軸上標1280、1300、1450、1500、1700、1800等數的任務,標的過程讓學生感知決定這些數接近1000還是2000,百位上的數起很大的作用,以此類推,千位上的數決定一個數是接近幾萬。這一活動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四舍五入”的概念,也讓學生明白了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可見,準確把握學情,設計的活動才有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新授課結束后,教師往往布置部分反饋練習或家庭作業(y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練習一方面起到對新知復習鞏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最直接、最準確地暴露出學生所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通過對共性問題進行分析反思,找出癥結設計的練習課上不僅有針對性,而且便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
案例:學習了《相遇問題》后,從作業(yè)看學生對相對開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這些術語理解不透,因此出現了套模式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先找兩名同學采用情景再現的方法給大家演示相對開出、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在比較中明確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然后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分析不同類型的數量關系,在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歸納概括提煉,學生的思想、方法得以提升。最后用一組變式練習,訓練學生對條件和方法之間匹配的敏感度,增強了學生的活學活用能力。這樣的專項練習課,達到因學生需要而教的目的。
實踐證明,只有深入研究學情、真正了解學情,教學設計才有針對性和預見性,才能真正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才能成為師生共成長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