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 樓俊霞
隨著全國性的課程改革發(fā)展,教育部門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來:教育要適應于時代發(fā)展,并且要符合時代特征。當今時代發(fā)展變革的速度快,因此要開設高效學習課堂,與此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個學習知識多,涉及知識面廣泛,相關知識點復雜的一個特殊性的學科。也是受到時代發(fā)展影響最大的一門課程。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當是開展教學活動中難度最大的課程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當中教授給學生更多,更具有時代性的信息技術知識呢?教師既不能過細地進行知識點剖析和深化,又不能開展走馬觀花式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們要掌握好教學的“度”。所以筆者認為在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首先要在選材上下足夠的功夫,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的特點,來選取那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對思想有啟發(fā)性的素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往往在信息技術課程上學生會對電腦產生極大的興趣,教師們應當運用好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動向。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技術和知識固然重要,但不能是課堂的全部,如果整節(jié)課上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述著知識點,學生在底下聽不了多久就難免開起了小差,如果教師們只顧生搬硬套課本上的知識,卻不按照學生的喜好開展教學活動的話,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對此課程的厭倦,以及造成學生與實際生活的脫節(jié)。在當今信息技術的課堂上,教師們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教師們要高度注意觀察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以及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對于學生所不感興趣的內容及時進行更正修改,要想盡一切辦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學生收獲最大化。
例如,學生在學習《認識電腦》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們在引入素材的時候,最好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感興趣的以及那些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fā),現有的教師會利用3D立體技術來制作了一個可拆卸的電腦進行輔助教學,課堂上教師按照學生的意愿進行實際操作,教師把一個完整的電腦展示在3D投影儀上,再問學生想從哪一部分開始拆電腦,教師按照學生回答的先后順序進行操作,從而一步步地帶著學生認識電腦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果教師聽到第一個學生說從主機開始,教師就從主機開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是哪些主要的零件組成了電腦的主機,以及分別介紹這些主要零件所起的作用,然后再介紹電腦的主機在電腦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主機的地位。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性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
例如教師問學生:如果把電腦看成一個小朋友的話,那么主機相當于這個小朋友的哪一個身體部位呢?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多種多樣,教師先不公布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并且說出自己回答的依據是什么,再一步步進行引導和糾正,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原來電腦的主機就相當于小朋友的大腦啊。這樣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答案比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更加有效,并且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此部分知識的印象。
此類具有趣味性的素材就是筆者提倡的素材,首先,這類素材通常是現代信息技術中的產物,對教師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著一定的要求,這也激勵了教師隊伍進行不斷地自我完善,充分進行自我發(fā)掘,保持與時代一致的步伐。只有當教學素材選取與學生的需求相適合的時候,學生才會勾起對此課程的好奇,所以教師們對信息技術的了解應當時刻處于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教師們要時刻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教師們要定期進行課程討論,以研討會的方式來更新思想,從而把握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且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來。良好的課程導入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具有靈動性的素材,能夠營造課程氛圍,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由一個一個具體的任務來組成教學的一種授課方式,學生在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的同時,就能夠掌握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理論并且學會實踐操作,這樣既鍛煉了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又深化了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并且能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學習《填充顏色》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們先布置下去教學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以下的任務指令:打開文件中的圖畫,選取顏色,進行部分填充,使用橡皮擦,最后是整幅圖畫變得色彩斑斕。首先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只需要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以下指令的操作,但是具體操作由學生自己決定,可以讓學生自己選取喜歡的顏色,涂在想要填充的位置上,在學生熟悉指令位置的過程中,便能夠完成這一系列的任務。從而就達到了任務驅動型學習的目的。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并且完成任務能夠給予學生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利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難易程度的把握,前期不應當設置過高的要求,而后期應當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更加有難度的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來提升組員個人的學習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中文word文檔編輯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把全班同學分為若干個小組,并且要求每一組同學合作完成一份比較美觀的文案設計方案。并且在設計完成之后要進行小組評比,教師要布置如下任務:在文檔編輯過程中要求每組學生必須要使用藝術字,圖片插入,超鏈接插入這幾項重要的任務指令。并且要讓學生對給定文本進行段落調整,字體調整。通過一系列的任務來檢驗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程度。
任務驅動型學習還有利于讓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掌握新知識,因此在任務設定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區(qū)分知識點的新舊,通過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檢驗。
課堂是學生進行自我提升的場所,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操作掌握電腦技能,進一步使得學生的信息技術素質提高,通常情況下,小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是充滿著好奇的,電腦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他們理解不多的新事物。而我們?yōu)槭裁匆獦嬙煲粋€靈動的信息技術課堂呢?
首先靈動的課堂有利于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具有特殊性質的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進行自我實踐,并且通常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接觸到的知識范圍廣,能力要求高。所以這是一門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此前有學者對“靈動課堂”這一概念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靈動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認為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度,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如果過多的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壓抑學生的表現熱情,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則不能夠很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們應當本著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順充分地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信息技術課程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課程,尤其是在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中,人人都需要掌握電腦操作能力,信息技術課程教給學生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因此要讓學生在靈動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小學生對新事物往往充滿著好奇和新鮮感,因此教師們要充分把握學生的這一特性加強引導,通過趣味性的素材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從而營造出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氣氛??傊處熞箤W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充滿興趣,真正讓學生做到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