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鄉(xiāng)市茅盾實驗小學 吳炳發(fā)
一直以來,作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就在于如何解決學生“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而“寫什么”即內(nèi)容問題是重中之重,不首先解決這個問題,“怎么寫”就成為了空中樓閣。被譽為培養(yǎng)出中國最年輕的專欄作家蔣方舟的母親、作家尚愛蘭女士說:“發(fā)現(xiàn)題材,是最最重要的寫作才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癱,他的文學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別人才能存活,等于是一個高度遲鈍者,到處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那一種是可以的,要別人指定了才知道吃?!钡拇_,生活中,學生不是缺乏題材,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起初,當學生拿起筆的時候,自然會遇到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這不是生活出了什么問題,而是學生眼里所見的生活現(xiàn)象沒有進入他們的心靈領地而出現(xiàn)的視而不見現(xiàn)象。我嘗試破解這一現(xiàn)象。辦法就是引導學生自我搭建一條從生活通向心靈的小橋梁。我將之稱為“自我尋問”。通過一個個的小問題開展自我對話,回憶生活,重構(gòu)細節(jié),從而找到回答那一個個問題的答案。經(jīng)過這樣日復一日的自我尋問練習,能喚醒學生的心靈感受力,提高發(fā)現(xiàn)習作題材的能力。
1.圓點尋問法。所謂圓點尋問法,就是以拿起筆的此刻為圓點,向前推移到早晨,按課程表一堂課一堂課地問,一個課間一個課間地問,一次游戲一次游戲地問,一餐一餐地問:
今天老師發(fā)脾氣了嗎?今天老師笑了嗎?今天老師幽默嗎?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嗎?
今天我生氣了嗎?今天我后悔了嗎?今天我看到誰哭了?今天我尷尬了嗎?
今天我舉手發(fā)言了嗎?今天我做小動作了嗎?今天我和同桌鬧矛盾了嗎?
今天我和小伙伴玩了什么游戲?今天我的對手為什么輸了?今天休閑活動我為什么沒有出去玩?
今天的菜好吃嗎?今天我的飯量好嗎?今天我的鄰座吃得多嗎?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有什么故事?今天我的同桌有什么反常舉動嗎?今天我的作業(yè)受到老師表揚了嗎?……
當某一個問題引起了自己的興趣,覺得有些意思,就是值得你記下來的事情。
2.鐘點尋問法。也就是按照順時針格式,從早晨起床開始往后尋問。
今天起床同學們鬧笑話了嗎?今天誰是最后一個離開寢室的?今天我們晨練什么項目?今天我做夢了嗎?
今天做了什么對不起同學的事了嗎?今天老師批評我了嗎?今天我的作業(yè)按時交了嗎?……
這兩種尋問法可以根據(jù)學生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讓學生逐漸明確:凡是能讓自己捕捉到的那個問號,就是值得你記錄的題材。
寫作其實是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和狀態(tài)。當學生學習用這樣的自我尋問來盤點一天的生活時,他就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自我對話的狀態(tài),那么他心靈的感受力就被喚醒,經(jīng)歷過的事情就像電影回放一樣重臨于心頭,下筆自然就輕松多了。
生活總是豐富多彩的。但是限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心靈感受力,他們往往不能及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其中的情趣。這時就需要教師做適當?shù)囊龑?,打開他們心靈之眼,激活心靈感受力。這就需要及時引導。
1.即景表達。神奇的大自然是最美的畫卷。季節(jié)變化,春夏秋冬各有奇異;天氣變幻,風云雨雪各有神韻。只有留心,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迷人的風姿。但是,學生往往不能留心察覺這些風采。這時就需要教師做一個留心著,及時引導他們,點化他們,打開他們的心靈之眼。如,近幾天來校園內(nèi)柳絮飛揚,猶如漫天飛雪,蔚為壯觀。我就收集了描寫這一情景的古詩詞,讓學生誦讀?!澳昴甓履海y雜飛花。雨過微風起,狂飄千萬家?!薄盁o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弊x著這樣的詩句,思接千載,神通萬里,激活了學生的心靈感受力。于是,柳絮也飄進了他們的心里,進入了他們的筆端。
2.即事表達。生活瞬息萬變,時時都有故事發(fā)生。家庭生活的瑣事、插曲,或是寢室生活的趣事。大到馬航MH370 航班失聯(lián)事件等社會熱點,小到同學吵鬧等雞毛小事,無一不是我們即事表達的素材。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有關信息,或是引導學生即興評論,或是開展調(diào)查分析同學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等等,引導學生將一個個生活事件當做一種資源進行開發(fā),這樣就容易產(chǎn)生習作沖動,積淀習作情感,激活心靈感受力。
3.專題表達。專題表達指的是為了增加趣味性,教師有時組織孩子進行專題性的“日有所記”。比如(1)“話說女生”、“話說男生”;(2)“可怕的霧霾”;(3)“我的臭脾氣”;(4)“我有點自戀”;(5)“我是小帥哥”“我是小美女”等等。并通過評獎,或是擂臺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為平日里單調(diào)的“單打”注入一些樂趣。對調(diào)整學生的習作熱情有很大的幫助。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需要層次越高,學生學習的動力越足,意志也越堅定;反之,越薄弱。最初,“日有所記”在有些學生的眼里是為完成作業(yè),不受老師的批評,那是生理的需要。也有的學生為獲得老師的表揚而努力完成,那是尊重的需要。而我嘗試要引導學生“日有所記”是為了發(fā)表。作文發(fā)表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關乎榮譽和尊嚴的事情。因為文章的發(fā)表意味著一個人在某一個平臺或集體擁有了影響力,擁有了話語權,是個人成就感的一種體驗。比如我們學校經(jīng)常要公布教師論文發(fā)表的情況,使得很多老師自覺學習,努力寫作,樂此不疲。為此,我遷移了這一做法,通過創(chuàng)辦班級報紙《文心春曉》來發(fā)表學生的“日有所記”,激發(fā)學生的發(fā)表欲望,續(xù)航心靈感受力。
為了使學生的習作熱情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我們對學生的“日有所記”展開多個層次的有效激勵。
1.在“即時貼”中表揚
根據(jù)心理學原理:反饋貴在及時。每天早上,我會在批閱后將認真“日有所記”的同學名單即時貼在黑板的表揚專欄中。學生可以及時收到教師的反饋,獲得習作動力。而對不夠認真的同學也起到一個引領和督促的作用。
2.在“及時讀”中分享
日有所記,記的都是自己生活的點滴和思考。如果能得到別人的回應將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因此,我會在即時貼表揚的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日有所記讀給全班同學們,并讓學生聽后做簡單點評,或教師從觀察的視角,表達的方式,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等多角度做引領式點評。這樣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引導學生從怎么寫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日有所記,優(yōu)化心靈感受力。
3.在《文心春曉》中發(fā)表
(1)“日有所記”嬗變“周末作文”
管建剛老師曾說:“寫一件事,要把事情放電影似的顯于大腦,在心里把事情演繹,演繹不過來,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加以想象性修復。”所以,我還要求學生的周末作文要從“日有所記”中選擇一個素材進行再修改,拉伸完善,寫成一篇作文,并投稿班報。
(2)“修改點評”指向“言語追求”
葉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彼栽谑盏綄W生的投稿后,我就引導學生大膽對自己習作進行修改,從簡單的錯別字、標點、句子到開頭、結(jié)尾等,只要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進行了修改都給予熱情鼓勵。完成自改后,我又讓學生通過“結(jié)對”修改的方式,進行互改。最后,寫上點評,發(fā)表在《文心春曉》上。
潘新和教授說:“修改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tài)度、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言語生命境界。一個人文章寫成后是一交了事還是反復打磨修改,體現(xiàn)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心態(tài)。寫作的修改表面上好像是為了寫好一篇文章,其實,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一種言語追求?!彼?,通過修改,“學生感悟?qū)懽鞯膴W秘,在言語的推敲、揣摩中,不斷地超越、完善自我的言語生命?!?/p>
4.在“班級諾貝爾獎”中續(xù)航
自從創(chuàng)辦班報以來,我們已經(jīng)“發(fā)行”了48 期,基本每周一期。每一期都會通過投票的方式產(chǎn)生“本期佳作”五篇。期末會根據(jù)“投稿數(shù)+獲獎數(shù)”來評比班級諾貝爾文學獎和作文新苗。這樣學生會就產(chǎn)生強烈的習作動力,極大提高習作能力。
如此一來,“日有所記”就成了學生習作的原材料倉庫,是真正的“廣積糧”,實現(xiàn)了“日有所記”、“周末作文”兩者的融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學生在成長記錄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課內(nèi)外作文和有價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寫作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過程?!比沼兴?,記錄著學生發(fā)現(xiàn)題材、修復習作、修改提升的過程。它見證了學生的言語發(fā)展水平,帶給學生真實而可貴的自我成就感與滿足感。在分層的讀寫、交流、發(fā)表和分享中,敏化學生的心靈感受力,為走向獨立的寫作,培養(yǎng)出一雙能發(fā)現(xiàn)題材的心靈之眼,達到日有所記,日有所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