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吳洪成 辛 然
一般認為,家庭教育在兒童智力開發(fā)和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僅起到輔助作用,但其更為核心的作用在于培養(yǎng)人的德性,使之具備完善的人格,培養(yǎng)子女如何做人,即育德。
然而,在現實中,家庭教育并不都是積極正向的,甚至存在多種反德育現象。如有些父母德育觀念存在偏頗或自身道德認知存在錯誤,將之灌輸給孩子,諸如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渲染社會陰暗面等。有些父母存在道德失范行為,如違反社會公德、以肢體懲罰和語言羞辱作為教育手段。又如教育內容單一,不少家長熱衷于孩子的“智力提升”,偏向重智輕德,導致其片面發(fā)展。再如教育方式兩極化,部分家長推崇“虎父狼媽”式教育方式,制定嚴苛的行為準則,居高臨下教訓孩子,彰顯權威。而有些父母則對子女過分溺愛,甚至是無原則的嬌縱。
種種反德育行為——以不當的觀念和方法進行德育,被證明將導致德育結果與德育初衷相悖,德育將出現負效應。本文擬對此加以探討,分析問題緣由,提出相應解決策略。
當下中國家庭教育之所以存在大量反德育現象,筆者認為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教育的功利性傾向。家庭教育功利化,是指家長片面強調教育的顯性回報,即學習成績,而忽視個性發(fā)展、心靈和德性培養(yǎng),由此呈現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為取向。一方面,受傳統(tǒng)科舉思想的毒害,認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在于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生輝門楣。很多家長恪守以“成績?yōu)樯稀睂⒆舆M行智力教育的目標,認為取得好成績就等同于獲得成功,孩子就能成為“人中龍鳳”。另一方面受現代考試取才現實的影響,學歷是挑選人才的直觀依據,當代人才選拔機制仍然偏向于智育成果的考察。毋庸置疑,成績好的學生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在多方作用下,家長過度追求成績在所難免。
2.家庭德育環(huán)境真空。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反德育現象與家長自身道德素質較低有著密切關系。有的家長在生活中滿口污言,對自己的長輩不尊不敬,卻時常批評子女不注重語言文明,不懂尊長禮儀。對處于“白紙”年齡階段兒童而言,家庭教育中的這種氛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家庭德育不良觀念與行為會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不利于道德品質發(fā)展的定時“炸彈”。
有些家長德育意識淡薄,也容易造成反德育現象。這些家長重智輕德,將心思放在如何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考取更好的學校上,對孩子的道德習慣養(yǎng)成、品德行為、交際能力、心理發(fā)展等諸多方面的關注不足。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只負責撫養(yǎng),將德育視作學校教育的責任,認為品德發(fā)展應全由學校擔當,相關工作應該由學校科任或專任教師負責,認為學生道德教育的偏差是學校的失職。一旦他們發(fā)現孩子思想行為出現扭曲或違規(guī),將責任一股腦歸咎于學校,缺乏自省。
如何采取有效行為方式以消除家庭教育中反德育現象,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問題。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了思考:
1.提高家長道德素養(yǎng),注重言傳身教。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教育者的信念和個性品質在教育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家庭德育中,父母的價值觀、知識、能力、素養(yǎng),乃至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甚至是父母關系和諧程度均會影響家庭德育的實施方式和效果,父母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會在無形中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合格的家長應具有正直、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較好的心理素質。在家庭生活、親子共處社會環(huán)境中,為子女做出良好的行為示范,成為他們的道德榜樣。父母只有樹立表率,才能帶動孩子端正言行。
隨著時代向前發(fā)展,社會對個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質量自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趨向專業(yè)化。教育專業(yè)化要求父母積極主動學習教育與心理知識,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和方法,以滿足現下的教育訴求。
兒童的認知是伴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豐富的過程。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當根據其年齡特征、心理和行為特點、興趣愛好及知識程度等施加合適教育,做到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針對孩子的階段表現及特點選擇更為合適的教育時機和教育方式。
2.更新家長觀念,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要消除家庭的反德育現象,家長需轉變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要堅決拋棄“成績?yōu)樯稀钡腻e誤認識,注重對孩子進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實現德育與智育及其它教育并行。家長要注意培養(yǎng)青少年的獨立、創(chuàng)新意識、人際交往能力;改變以往一手操控子女生活、學習,過多干預其人際交往的習慣,讓孩子在學習中認識世界,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協調社會人際關系的素養(yǎng)和能力;合理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參加社會實踐,體驗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及其應用價值,在實踐中塑造其道德品行。
在充滿尊重、真誠、理解及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教育者,家長要將孩子看作與之平等、有獨立人格及自尊的人,允許孩子質疑,維護其表達的權利,鼓勵孩子發(fā)表看法;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理解對方,并引導孩子也這樣,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家長要調整心態(tài),不以權威自居,而是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觀察孩子情緒變化,將道德要求滲透在情感之中,深入孩子的內心。
3.加強家校聯系,凝聚德育力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說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品質、思想觀念形成的一體兩面,只有相輔相成才能產生合力的教育效果。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力圖使家庭德育與學校德育力量一致,尤其是價值觀念與行動的合力,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比如學校要求學生愛護環(huán)境、遵守公共秩序,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就應該加以正確引導并為孩子提供切實的實踐機會。若家長對學校教育存有異議,也應當避開子女直接與老師溝通,不要在子女面前損毀教師威信。
學校應保持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學校創(chuàng)建互相溝通與指導的平臺,從中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家庭表現,從而對家長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恰當的要求。與此相應,家長要與學校相互配合,協助學校分析學生特點,制定出專門有效的教育計劃,最大限度控制學生反德育現象的出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架起互通的橋梁,密切聯系,凝聚家校育德力量,有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更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