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儀征市陳集鎮(zhèn)中心小學 李成勇
《2011 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闡述:一方面,有意識地利用數學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方法可以解決。學數學的最終目的在于學以致用,就是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科目,不少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當中,會給學生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但是僅僅如此,仍然不能夠確保學生自己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的認知當中,知識和生活還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tǒng),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力求讓其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背后與生活的關系和運用才是主要的。
例如《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百分數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同學們去搜集生活中你所看到的百分數,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來對百分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生活中運到百分數的地方很多,可能有的學生能夠找到衣服內標上的百分數,還有的同學會說啤酒當中的酒精含量是用百分數來表示的等等,當教師聽完同學們的探討成果之后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提問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在這些地方,為什么要用百分數來表示呢?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形式來表示呢?你能不能把百分數換成其他的說法呢?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百分數的特點在哪里?其表達的優(yōu)勢是什么?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得學習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更加緊密。
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到了許多門課程,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逐漸形成,他們之后所學習的其他知識都是在豐富原有的知識結構,那么,為了讓高年級的小學生打好知識框架的基礎,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同時應當注意和具體學科的具體特點相聯(lián)系,不能夠千篇一律地進行應用,而是要針對具體學科設置獨特的應用模式。
曾有人說數學是上帝的語言,要想讓學生充分理解這門具有理性特征的學科,就少不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開展學科實踐是很重要的促進因素。2014年,教育部曾提出過《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與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將組織研究培養(yǎng)各階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和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品格,其目的在于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來培養(yǎng)新時代的學生。為了克服農村地區(qū)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相對比較弱的難題,開展學科實踐活動有利于幫助農村的學生開拓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而增加與外界的聯(lián)系。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實踐的條件外,課外還應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學以致用,以達到把數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利用廣場和居民集中區(qū),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小組實驗,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多進行實地學習,更有助于學生發(fā)現問題。比如在學習《怎樣滾得遠》時,設計不同的坡度,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測量,體驗滾的距離與坡度有怎樣的關系,將課本中的例題變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學習《比例尺》時,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旗桿的影子在一天中不同時間的長度變化來教學生學習相關知識。
又如,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深化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兩盒牛奶和一些包裝紙,設定一個特定的情景,比如,今天是媽媽的生日,同學們要把這兩盒牛奶包起來,當成禮物送給媽媽,那么應該如何做才能把這兩盒牛奶包裝在一起呢?由于兩盒牛奶的擺放方式不同,所以有許多種包裝的方式,這樣老師和學生一同來探索,如何能使用最少的包裝紙,將這兩盒牛奶包裝在一起。哪種方法使用的包裝紙面積最大,哪種方法使用的包裝紙面積最小。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夠感受知識的力量,知識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是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所以通常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其次,教師需要讓學科發(fā)揮其獨特性,多把學科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最后,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來讓學生領悟知識的魅力。對于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來幫助農村高年級小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最大限度地縮小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