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小學 胡愛紅
英語學習不只是語言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培養(yǎng)的過程,這一認識早已經被《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確認:英語課程既要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又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前,核心素養(yǎng)正成為引領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重要理念,而外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文中外語即是英語,下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稱)中,也是明確強調思維品質的(思維品質與語言能力、文化品格、學習能力一起稱為外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已然成為教學的主題,需要英語教師關注并實踐。
筆者梳理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語言能力是外顯的能力,而思維品質則是內在的品質。學生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展現文化品格,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學習能力。概括地說,思維品質實際上是一個核心要素,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能力形成與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對于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朱光潛、林崇德等人認為,“培養(yǎng)思維品質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學生負擔的好途徑,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英語教學的應試壓力相對不大,因而有著更大的空間,讓教師致力于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從這個角度來看,思維品質確實應當成為小學英語教學的主題。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首先必須知道思維品質的具體內容。有研究者指出,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品質包括分析、推理、判斷、理性表達以及運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活動等方面的能力。實際上,從傳統(tǒng)的分類角度來看,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還應當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與直覺思維等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之下,將這樣的認識結合起來,可以為小學英語課堂上的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尋找到一條更加寬廣的康莊大道。
具體來說,小學英語課堂上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應當遵循這樣的思路:結合小學生擅長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設計學生能夠通過形象思維即可建構意義的過程,并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分析、推理、判斷、表達、運用等過程,其后借助于學習反思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這樣就可以對學習過程進行深度思考,從而達成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目標。
下面通過一則案例來闡述筆者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思路。
譯林版小學英語“I’m Liu Tao”這一課中,在Story time的教學中設計了“Hello,Yang Ling.Hello,Mike.Hi,Mike.Hi,Are you SuHai?Yes,I am.Good morning,Mike.Good morning.Are you Wang Bing?No,I’m not.I’m Liu Tao.”這樣的對話,從內容來看,這樣的對話比較簡單,且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在常見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如果過于強調背誦,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機械的、無感情的記憶,筆者以為這對于真正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而言并無益處。而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思路,將抽象的英語語言與形象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真實體會到上述語言運用的場所,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情境的刺激下調動自己的思維,從而實現符合具體語境的語言運用,這正是有同行所提倡的“教師教學中要通過挖掘教材資源、注重日常交際、進行故事閱讀的拓展延伸,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培養(yǎng)”的思路。
具體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先確定好Yang Ling、Mike、SuHai、Liu Tao等角色,然后在教室前擺上幾張課桌椅,并模仿Mike背著書包跑進教室,并跟Yang Ling和SuHai打招呼的情形。這樣的一個角色扮演中,筆者特別強調扮演的學生必須要明確自身這個角色的特征,而且扮演者在扮演的時候要進入角色——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即學生要在大腦中構建出相應角色的動作表象,同時要輔以語言,這是一個典型的形象思維過程。而在具體表達的時候,實際上又要將語言與動作相結合,尤其是要相互協(xié)調。于是在課堂上就看到扮演Mike的學生走進教室時非?;顫姡踔谅詭б唤z夸張地喊了一聲“Hello,Yang Ling.”其中的“Hello”略帶興奮的感覺,而后面的稱呼則非常清晰。相應的,其他角色的表現也非常得體,演繹出了一個比較顯著的類似于英語國家學生互相問候的情景。又如最后的一個對話“Are you Wang Bing?”“No,I’m not.I’m Liu Tao.”扮演兩個角色的學生的表情引發(fā)了全體學生的關注:提問者面帶疑惑而回答者略帶笑容,友善而不失禮儀,讓這一對話很好地與情境融會在了一起。筆者認為,這樣的表達效果可以視作學生思維的產物,因為這些角色在磨合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揣摩語言與自己的動作,這里的每一次試說與動作,實際上都是學生精心思考的結果,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培養(yǎng)。
此外,筆者以為設計得比較好的另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于下面觀看的學生,筆者要求下面觀看的學生自己心中也必須選擇一個角色,并思考如何進行角色扮演,在觀看的時候自主進行比較、判斷,看看扮演者的動作語言與自己設想的有什么不同,這樣的一個比較與判斷正是思維的重要方式,因而全體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得到了充分的培養(yǎng),而這是有些角色扮演的教學中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實際上,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一個非常專業(yè)的過程,其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譬如上面提到的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通常較強,想象能力也較強,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時候,如果能夠以豐富的形式來促進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想象,同樣可以對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起到促進作用。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讓學生對經典的動畫片段進行配音,即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片段,略去聲音,只保留動作畫面,然后讓學生根據動畫中的角色形象,組織英語語言去進行對話。從興趣激發(fā)的角度來看,這一設計是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的;從英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學生有了興趣的驅動,自然就有了表達的動機,因而也是符合心理規(guī)律的;從教學方式的角度來看,為靜音動畫配音,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去加工動畫中的角色形象,揣摩他們的意圖,這顯然是一個學生感興趣同時又能夠將英語語言運用納入學生思維的過程,心理規(guī)律的彰顯非常充分。
例如,筆者給學生提供《功夫熊貓》中的熊貓Po在學藝時的一些片段,讓學生用英語去配音,學生的創(chuàng)意結果非常豐富。有學生說:“Can I learn kung fu well?”有學生說:“I am a panda who can learn kung fu well.”還有學生模仿熊貓自言自語地說:“Po!Try it bravely”……(學生不會的詞匯由教師提供幫助)精彩紛呈的表達結果印證了學生思維的活躍與有效,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正蘊含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在引導學生反思的時候,筆者問學生為什么能夠讓自己的學習過程這么精彩,不少學生都認為是素材精彩的原因,這說明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實際上是要依賴于英語學習素材的選擇與優(yōu)化的,這也是學習心理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
以上是筆者對小學英語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點滴思考,對比來看,有超越經驗的一面,可以為學生的思維品質乃至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提供有益的啟示。然而,雖來自實踐但恐理論水平有限,故有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