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秦安路小學 王宏瑞
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來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普遍采用的是講述的方式,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師生之間溝通交流互動明顯不足。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很有必要,小組合作學習在組織和調控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不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對此要構建科學的學習知識體系,適應學生個體在知識背景、經驗方面的差異,保證學習組織安排能充分發(fā)揮效用。
在課堂實踐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把課堂的學習氛圍調整至良好的狀態(tài)。這與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相符合,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如今新課程改革標準正在不斷深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受教育者的合作探究精神。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老師要注意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得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能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進一步把握知識。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授課為主,對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的調動不夠充分。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惰性不斷增加,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還不能提升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給每一個學生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在學習小組內就設置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活動中,學生的溝通能力會增強,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1.精心分組分工,統(tǒng)籌安排組員職責。研究學者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30%的班級采取的是小組圍坐的形式,另外的70%采取的是傳統(tǒng)的秧田式,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轉身圍坐即可。秧田式通常情況下是按照男女來搭配,也會把成績的好壞考慮在內。62%的小組角色分配是教師直接安排,會任命成績優(yōu)秀、品德優(yōu)秀的學生擔任組長。但是就小組成員輪換而言,81%的學生不參與輪換。要想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獲得良好成效,分組合理是重要保證。分組的重要依據(jù)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堅持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從實踐情況來看,4到6人的小組可競爭性強,也比較靈活。如果人數(shù)過多,會阻礙小組內的成員展現(xiàn)個人才能,如果人數(shù)比較少就會導致交流氛圍不夠強,很難保證合作學習獲得良好成效。小組內的職務有小組長、記錄員、檢查員,保證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為學生安排話題性強的問題。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應該積極順應新課改的要求,采取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把合作學習看作是一種教學任務,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給學生安排的討論話題可探究性差,學生在少量時間內就完成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之后就會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小組代表匯報小組合作討論成果。這就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偏離本質,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不能充分鍛煉思維。從實踐情況來看,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討論,同時也是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基本前提,教師要制定探討性強的討論話題,使學生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能充分表達自我,大膽展現(xiàn)自我。 比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安排的小組合作討論的話題是這篇文章寫了五壯士一件什么事。學生只要熟悉了文章就能在小組合作討論活動中暢所欲言,最后小組長把小組內成員發(fā)表的意見進行總結,課文講述的是五壯士為了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與敵人英勇作戰(zhàn),最后跳崖犧牲的故事。
3.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實踐情況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逐漸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能充分表達自我,也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積極討論。在此條件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不再把合作學習當成是一種硬性的教學任務,也不能縮短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避免出現(xiàn)形式主義教學的不良情況,為學生預留充分思考問題和表達意見的時間。 比如在教學《故宮博物院》這一課時,教師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個準確的目標,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這篇文章在說明復雜事物時使用的是空間順序。文本內容有比較突出的重點內容,在說明事物時采用有詳有略的方法。教師展開教學活動時,要保證學生能學以致用,把握說明文的正確寫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應當適當融入道德、情感和價值觀的目標,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民族創(chuàng)造精神。
4.教師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但是在執(zhí)行新課改之后,教學活動的開展就有所顛覆。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引導者;學生也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了主動的學習者。教師要對自身有準確的定位,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足夠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能拓展思路,有效鍛煉學習思維。分組工作要保證每個小組內不僅有女生還有男生,也要保證組內有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互幫互助。 比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體會作者在敘事過程中所運用的環(huán)境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作者成功地把敘事詩改寫成了小說,成功地創(chuàng)設了語境,有效遷移習作方法,運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細細體味窮人的美好品質,真正讀懂窮人的“窮”和“不窮”,開展以“課文寫了哪幾個窮人,在他們身上分別發(fā)生了哪些事”為中心的討論活動,并借助情境圖梳理小說的主要內容和行文脈絡。
綜上所述,要實現(xiàn)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組織和調控,教師要保證精心分組分工,統(tǒng)籌安排組員職責,展開探究活動要為學生安排話題性強的問題,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教師的教學效果獲得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