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劉燕 (江蘇如皋高新區(qū)實驗小學)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易于記憶和背誦,且傳播廣泛。教師要導引學生對其本質和內涵進行品味,領悟古詩凝聚的文化精華。
在古詩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詩意環(huán)境并對其進行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穿越時空,以便更好地走進詩歌,貼近詩人。
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領略文化的魅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從課文的注釋和引文入手,挖掘相關的民族文化信息,從文字和句子中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境界。例如,在對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望廬山瀑布》中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進行鑒賞時,教師先讓學生想象巨大的瀑布從高聳的山頂墜落到巖石的畫面,然后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真實廬山瀑布的照片或視頻,讓學生了解我國著名的山川。在學習古詩的同時,突破課堂的局限,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的古詩,其蘊含的哲理都比較強,有許多名詩要求背誦,教師應善于挖掘其在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例如,部編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王昌齡的《出塞》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詩人依依難舍家鄉(xiāng)的情懷躍然紙上。一年級教材中李紳的《憫農》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還有為朋友而寫的四年級教材中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五年級教材中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溢于言表,更有四年級教材中《墨梅》的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于奮斗的堅強品質。
古人的詩歌并不是對事物的淺薄記錄或描述,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往往包含著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借景抒情、托物詠志等是古人常用的寫作手法。
例如,在學習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時,“鳥飛絕”“人蹤滅”“孤舟”“獨釣”等,不僅營造了一種冰冷寂寞的氣氛,讓學生看到一位老人獨自在冰天雪地的河里釣魚的凄苦景象。然后老師結合這一場景對作者的情感進行詳細的分析,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的心境。學生在學習中對當時詩人的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對其中所表達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體會。教學中,教師進行導引,進行示范,要求學生對古詩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學生對詩歌的意義充分理解,對詩歌的意境美充分領略,對古詩發(fā)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古詩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兄弟情深躍然紙上,把手足之情推向了極致。部編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孟郊的《游子吟》歌頌的是母親的恩澤天下。曹植在《七步詩》中教導兄弟間要和睦相處。在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重視親情,培養(yǎng)學生敬老愛幼的高尚品質。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溝通是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別董大》(高適)、《贈汪倫》(李白)、《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這些詩歌都是為朋友而創(chuàng)作的,朋友間深厚的友誼是很珍貴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充分體會,擁有親情和友情。
總之,教師能夠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健康成長,成為現代化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新時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