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湖北秭歸縣屈原鎮(zhèn)新灘初級中學)
只要是語文教師,一提起課外閱讀的作用,一定能隨口說出好幾條來。如,課外閱讀能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道德修養(yǎng);能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有益延伸……的確,課外閱讀有太多的好處,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但在教育相對落后的農(nóng)村學校,課外閱讀現(xiàn)狀又如何呢?
2018年暑假,我給學生布置了閱讀任務,推薦了閱讀書目,告訴他們?nèi)艏彝l件允許可以自己買書看,也可以到農(nóng)家書屋去借(每個村的村委會都有農(nóng)家書屋,書還相當多)。如果學生是到爸爸媽媽打工的城市去度假,那兒都有圖書館,也可以借書。開學后,我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居然只有四五個學生完成了任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了解了一下其他班級的情況,也比我班好不了多少。這狀況讓我吃驚也讓我深思,更讓人憂慮,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我們又該如何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
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學生抵御不住電子產(chǎn)品的誘惑,無法靜心閱讀?,F(xiàn)在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深受大家喜愛,也勢必會對學生造成沖擊。學生放假一有時間就玩游戲、看電視、玩微信、聊QQ。很多學生手中沒有一本課外書,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一部手機。有的學生放假后甚至會整宿整宿地玩游戲,在他們眼中,游戲刺激、有趣、過癮,而書,卻是乏味的東西。上學后交談的內(nèi)容也大多是游戲,誰不了解游戲就OUT 了。
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也不是很重視,家庭中沒有讀書的氛圍。農(nóng)村的留守學生多,有的班級留守學生的比例達到了80%以上。學生放假后,大多數(shù)是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一般只能照顧學生的吃喝拉撒,至于學習閱讀,完全是管不了。家長也只能在電話里說說,那對學生來說完全是隔靴搔癢。等到學生放長假了,很多家長會把學生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小住。家長們認為孩子放家里沒人陪伴愧對他們,一有時間就陪孩子盡情地玩。我經(jīng)常在家長的微信上看到曬和孩子旅游的、吃飯的、看電影唱歌的,就是沒有看到讀書的。他們也重視學生的學習,但僅體現(xiàn)在分數(shù)上。他們喜歡給學生買一些諸如《英才教程》的輔導書,或者額外地買一些作業(yè)讓學生“加餐”,他們認為這些書能提高學生的成績,是實用的。而小說、散文等是閑書,對學習沒有幫助。可見,家長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普遍認識不足。而且,農(nóng)村的孩子,大多數(shù)父母也沒有讀書的習慣,學生無論是留守家中還是跟在父母身邊,都沒有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擠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現(xiàn)在,社會上仍然把一所學校考取了多少個重點高中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一個標準。教師迫于中考的壓力,迫于社會評價的壓力,并沒有真正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們知道,農(nóng)村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校內(nèi),大多數(shù)學生在家沒人輔導也沒人督促,學生假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很不理想,教師會盡量把讀讀背背寫寫算算的任務都留在校內(nèi)完成。為了短期內(nèi)取得最好的效果,往往采用多做題多練習的老方法去教學,這樣,學生的時間就會被作業(yè)占滿,再也沒有時間看課外書了。
諸多原因導致了農(nóng)村學生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這種讀書少的危害越往高年級體現(xiàn)得越明顯。低年級時,或許在高強度的訓練下,學生在考試中還能得高分,但這樣的高分沒有大量的閱讀作支撐,學生真正的語文素養(yǎng)沒有提高,到了高年級,學生的成績便垮下來了。
針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努力做一些改變,通過“四輪”驅動,加大學生課外閱讀的量,讓閱讀能真正為語文奠基,為生命啟航。
時間驅動,讓學生有空閑閱讀?,F(xiàn)在每所學校都配有圖書室,在我任教的學校有藏書三萬多冊的圖書館,有專門的圖書管理員。書源不再是導致學生閱讀量少的原因。有書讀,還要有時間讀才能保證閱讀量。農(nóng)村學生住讀,除了放假,一切活動都在學校,晚上都有自習。我們不妨每天晚上安排20~30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每月讀1 本書沒問題,這樣累積下來,學生一年可讀12 本書,長年堅持下來,定會有大收獲。
氛圍驅動,讓學生有閱讀的環(huán)境。前面我們說過,農(nóng)村的孩子家庭讀書的氛圍弱了些,我們要有意識地去營造。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QQ 群,多宣傳一些讀書的好處,多介紹一些讀書方法,以引起家長的重視。讓家長和學生共讀一本書,互相督促和鼓勵。每個班也都有幾個愛讀書的孩子,讓家長多曬曬孩子讀書的照片,這既是對學生認真讀書的鼓勵,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個引導,讓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逐漸愛上閱讀。班上也可以開展一些讀書活動,如好書推薦會,讀書交流會等。
方法驅動,讓學生有閱讀的技巧。部編版教材每冊都有名著推薦,每介紹一本名著都有一種讀書方法的介紹。我們一定要借助課本上推薦的這些名著做好讀書方法指導。如通過讀《傅雷家書》,我們要學會如何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目的、興趣等選擇課外讀物。通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掌握做摘抄和讀書筆記的方法。通過讀《艾青詩選》,學會賞析詩歌的方法……學會這些方法后,學生再用這些方法去讀其他的書,也就不會毫無頭緒、毫無目的了。
成效驅動,讓學生有閱讀的收獲。能讓學生每天閱讀,這只是在閱讀的量上有了保障,我們更要注重閱讀的質(zhì)。因此對學生的閱讀不能放任自流,要讓學生做到讀有所思、讀有所感、讀有所得。我們可以幫學生制定個人閱讀計劃,按計劃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同時與學生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學生讀完一本書之后的收獲。這收獲可以是語言的積累,可以是某方面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可以是悟到的人生哲理,可以是對作品中人物的評價等。我們要逐步引導學生與作品與作者對話交流,以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我們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讀書的快樂,讓閱讀成為他們一生的需求,那我們的教學才是成功的。